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双河油田437区块高温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深部调剖技术发展现状第10-14页
        1.2.1 国外现状第10页
        1.2.2 国内现状第10-13页
        1.2.3 调剖工艺技术发展趋势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3.3 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章 双河437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第16-25页
    2.1 双河437区块油藏地质特征第16-23页
        2.1.1 地理位置第16页
        2.1.2 地质特征第16-17页
        2.1.3 地层划分第17-18页
        2.1.4 储层物性特征第18-19页
        2.1.5 储层砂层厚度第19页
        2.1.6 储层流体性质第19-20页
        2.1.7 地层压力和温度系统第20页
        2.1.8 油层分布特征第20-21页
        2.1.9 油层非均质性第21-23页
    2.2 双河437区块开发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2.3 双河437区块深部调剖研究的必要性第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双河437区块调剖剂体系室内筛选第25-36页
    3.1 调剖剂种类筛选第25-26页
    3.2 聚合物冻胶型调剖剂室内筛选第26-32页
        3.2.1 实验仪器设备第26页
        3.2.2 实验药品第26-27页
        3.2.3 实验方法第27-28页
        3.2.4 聚合物冻胶型调剖剂配方研究第28-32页
    3.3 颗粒型调剖剂室内筛选第32-35页
        3.3.1 实验仪器设备第32页
        3.3.2 实验药品第32页
        3.3.3 实验方法第32页
        3.3.4 颗粒型调剖剂筛选第32-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双河437区块调剖剂体系性能评价第36-50页
    4.1 复合离子冻胶调剖剂成胶性能评价第36-40页
        4.1.1 温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第36-37页
        4.1.2 剪切作用对成胶性能的影响第37-38页
        4.1.3 矿化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第38-39页
        4.1.4 pH值对成胶性能的影响第39页
        4.1.5 调剖剂长期老化热稳定性评价第39-40页
    4.2 复合离子冻胶调剖剂调剖效果评价第40-43页
        4.2.1 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第41-42页
        4.2.2 复合离子冻胶调剖剂注入性能评价第42页
        4.2.3 复合离子冻胶调剖剂封堵性能评价第42-43页
        4.2.4 复合离子冻胶调剖剂耐冲刷性能评价第43页
    4.3 缓膨柔性黏弹颗粒性能评价第43-48页
        4.3.1 缓膨柔性黏弹颗粒强度定量评价第44-45页
        4.3.2 缓膨柔性黏弹颗粒抗盐性能评价第45-46页
        4.3.3 缓膨柔性黏弹颗粒热稳定性评价第46页
        4.3.4 缓膨柔性黏弹颗粒保水性能评价第46-47页
        4.3.5 缓膨柔性黏弹颗粒悬浮性评价第47页
        4.3.6 缓膨柔性黏弹颗粒遇油收缩性能评价第47-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双河437区块调剖工艺设计及现场试验第50-62页
    5.1 现场调剖工艺技术设计第50-52页
        5.1.1 调剖体系组合第50页
        5.1.2 调剖半径及调剖用量确定第50-51页
        5.1.3 调剖段塞设计第51-52页
        5.1.4 注入参数确定第52页
    5.2 现场试验方案设计第52-57页
        5.2.1 井组优选第52-53页
        5.2.2 井组分析第53-55页
        5.2.3 调剖方案设计第55-56页
        5.2.4 现场施工设计第56-57页
    5.3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第57-62页
        5.3.1 现场实施情况第57页
        5.3.2 效果评价第57-62页
第六章 结论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无机复合凝胶调堵剂研究
下一篇:志丹油田X13井区长6储层微观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