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2页 |
1.1 芳香基硫酸酯酶 | 第12-14页 |
1.1.1 硫酸酯酶概述 | 第12页 |
1.1.2 芳香基硫酸酯酶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1.3 芳香基硫酸酯酶的结构及催化机理 | 第13页 |
1.1.4 芳香基硫酸酯酶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 酶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14-16页 |
1.2.1 酶的热稳定性概述 | 第14-15页 |
1.2.2 酶热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 提高酶热稳定性的策略 | 第16-20页 |
1.3.1 分子改造 | 第17-20页 |
1.3.2 化学修饰 | 第20页 |
1.3.3 物理修饰 | 第20页 |
1.4 课题简介 | 第20-22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P.carrageenovora芳香基硫酸酯酶热稳定性提高突变子的预测、构建与筛选 | 第22-37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2-24页 |
2.1.1 菌株 | 第22页 |
2.1.2 试剂盒 | 第22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4 常用溶液与培养基的配置 | 第22-23页 |
2.1.5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2页 |
2.2.1 芳香基硫酸酯酶热稳定性提高突变位点的预测 | 第24页 |
2.2.2 含野生型芳香基硫酸酯酶基因的E.coliBL21菌株活化 | 第24页 |
2.2.3 芳香基硫酸酯酶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24-25页 |
2.2.4 含单点突变酶基因的重组质粒构建 | 第25-29页 |
2.2.5 E.coil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2.2.6 转化 | 第29-30页 |
2.2.7 重组表达质粒的PCR鉴定 | 第30页 |
2.2.8 突变体的基因序列鉴定 | 第30页 |
2.2.9 转化 | 第30-31页 |
2.2.10 突变酶在E.coliBL21中的大量诱导表达 | 第31页 |
2.2.11 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 | 第31页 |
2.2.12 蛋白质的浓度、纯度及分子质量分析 | 第31页 |
2.2.13 SDS-PAGE | 第31-32页 |
2.2.14 芳香基硫酸酯酶的活力测定 | 第32页 |
2.2.15 芳香基硫酸酯酶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3.1 阳性转化子的鉴定 | 第32-33页 |
2.3.2 突变芳香基硫酸酯酶的纯化 | 第33-34页 |
2.3.3 突变芳香基硫酸酯酶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34页 |
2.3.4 253 和314位饱和突变酶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P.carrageenovora芳香基硫酸酯酶复合突变体的构建与筛选 | 第37-42页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7页 |
3.1.1 软件 | 第37页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2.1 含复合突变酶基因的重组质粒构建 | 第37页 |
3.2.2 复合突变酶的表达与纯化 | 第37-38页 |
3.2.3 蛋白质的浓度、纯度及分子质量分析 | 第38页 |
3.2.4 芳香基硫酸酯酶的活力测定 | 第38页 |
3.2.5 温度对芳香基硫酸酯酶活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页 |
3.2.6 pH对芳香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38页 |
3.2.7 芳香基硫酸酯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3.3.1 阳性转化子的鉴定 | 第38-39页 |
3.3.2 突变芳香基硫酸酯酶的纯化 | 第39-40页 |
3.3.3 突变芳香基硫酸酯酶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P.carrageenovora芳香基硫酸酯酶突变体K253H/H260L的结构分析 | 第42-48页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2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2.1 芳香基硫酸酯酶的圆二色谱分析 | 第42页 |
4.2.2 芳香基硫酸酯酶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42页 |
4.2.3 芳香基硫酸酯酶的表面疏水性分析 | 第42页 |
4.2.4 芳香基硫酸酯酶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4.3.1 K253H/H260L和WT的圆二色谱分析 | 第43页 |
4.3.2 K253H/H260L和WT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4.3.3 K253H/H260L和WT的表面疏水性 | 第44-45页 |
4.3.4 芳香基硫酸酯酶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结论 | 第48页 |
5.2 展望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