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表1 变量和参数的命名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碳纳米管的介绍 | 第12-15页 |
1.2.1 碳纳米管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2 碳纳米管的性能 | 第13-14页 |
1.2.3 碳纳米管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 碳纳米管的合成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电弧放电法 | 第15-16页 |
1.3.2 激光蒸发法 | 第16页 |
1.3.3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6-18页 |
1.4 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管的介绍 | 第18-19页 |
1.4.1 目前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2 影响合成碳纳米管的主要因素 | 第19页 |
1.5 数值模拟的优势及燃烧反应的模拟方法 | 第19-20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燃烧器的设计与改进 | 第23-33页 |
2.1 目前主流燃烧器的介绍 | 第23-25页 |
2.2 预混燃烧火焰的火焰特性 | 第25-29页 |
2.2.1 火焰传播速度 | 第25-26页 |
2.2.2 可燃极限 | 第26-27页 |
2.2.3 淬熄直径和淬熄距离 | 第27页 |
2.2.4 回火和吹熄 | 第27-29页 |
2.3 燃烧器结构介绍 | 第29-30页 |
2.4 碳纳米管的燃烧合成系统整体结构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33-64页 |
3.1 引言 | 第33-38页 |
3.2 模块选择及介绍 | 第38-41页 |
3.2.1 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39页 |
3.2.2 浓物质传递模块 | 第39-40页 |
3.2.3 动量传递模块 | 第40页 |
3.2.4 热量传递模块 | 第40-41页 |
3.3 燃烧器结构优化计算 | 第41-47页 |
3.3.1 炉盘孔径对火焰形态的影响 | 第41-47页 |
3.3.2 小结 | 第47页 |
3.4 燃烧反应的参数化研究 | 第47-56页 |
3.4.1 当量比对火焰形态的影响 | 第47-49页 |
3.4.2 进气流量对火焰形态的影响 | 第49-52页 |
3.4.3 惰性气体的含量对火焰形态的影响 | 第52-55页 |
3.4.4 压力对火焰形态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5 小结 | 第56页 |
3.5 组分分析及碳纳米管最佳合成区域的预判 | 第56-64页 |
3.5.1 组分C的浓度分布分析 | 第58-59页 |
3.5.2 中间产物浓度分布分析 | 第59-62页 |
3.5.3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管的实验方法 | 第64-77页 |
4.1 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 | 第64-66页 |
4.1.1 实验装置 | 第64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4.1.3 表征手段 | 第65-66页 |
4.2 碳纳米管合成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 第66-75页 |
4.2.1 火焰形态的实验研究 | 第66-70页 |
4.2.2 当量比对碳纳米管合成中温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4.2.3 进气流量对碳纳米管合成中温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4.2.4 惰性气体的含量对碳纳米管合成中温度的影响 | 第72-73页 |
4.2.5 催化剂对合成碳纳米管的影响 | 第73-75页 |
4.3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总结 | 第77页 |
5.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