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32页 |
1.1 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1.1 高原缺氧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1.2 缺氧模型的建立 | 第17-18页 |
1.1.3 高原运动性疲劳 | 第18页 |
1.2 立题依据 | 第18-23页 |
1.2.1 相关机制研究 | 第18-20页 |
1.2.2 肉苁蓉苯乙醇苷的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2.3 栀子黄色素的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1.2.4 选题依据 | 第22-23页 |
1.2.5 课题原理 | 第2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3.1 栀子抗缺氧耐疲劳有效部位活性成分筛选 | 第23-24页 |
1.3.2 肉苁蓉苯乙醇苷与栀子黄色素混合物抗缺氧活性比例筛选 | 第24页 |
1.3.3 肉苁蓉苯乙醇苷与栀子黄色素优选比例对常氧条件下小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 第24页 |
1.3.4 肉苁蓉苯乙醇苷与栀子黄色素优选比例对高原缺氧条件下小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5 复方颗粒剂的制备 | 第25-2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第二章 栀子抗缺氧耐疲劳有效部位活性成分筛选 | 第32-43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32-33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2.2 方法 | 第33-35页 |
2.2.1 药材的提取与分离 | 第33-34页 |
2.2.2 动物分组及指标测定 | 第34-35页 |
2.2.3 统计学处理 | 第35页 |
2.3 结果 | 第35-40页 |
2.3.1 栀子各部位抗缺氧活性筛选结果 | 第35-36页 |
2.3.2 栀子各部位安全性初步考察 | 第36-37页 |
2.3.3 栀子黄色素抗缺氧活性研究 | 第37-38页 |
2.3.4 栀子黄色素抗疲劳活性研究 | 第38-40页 |
2.4 讨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肉苁蓉苯乙醇苷与栀子黄色素混合比例筛选以及抗缺氧活性研究 | 第43-57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4-45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44页 |
3.1.2 药材与试剂 | 第44页 |
3.1.3 仪器 | 第44-45页 |
3.2 方法 | 第45-47页 |
3.2.1 色谱分析 | 第45-46页 |
3.2.2 抗缺氧活性比例筛选 | 第46页 |
3.2.3 等比例混合物抗缺氧实验 | 第46-47页 |
3.2.4 统计学处理 | 第47页 |
3.3 结果 | 第47-53页 |
3.3.1 色谱分析 | 第47-49页 |
3.3.2 比例筛选结果 | 第49-50页 |
3.3.3 抗缺氧实验结果 | 第50-53页 |
3.4 讨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肉苁蓉苯乙醇苷与栀子黄色素优选比例混合物对常氧条件下小鼠运动性疲劳的改善作用 | 第57-74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7-59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57页 |
4.1.2 药物及试剂 | 第57-59页 |
4.1.3 仪器 | 第59页 |
4.2 方法 | 第59-60页 |
4.2.1 动物分组 | 第59页 |
4.2.2 常压力竭游泳实验 | 第59页 |
4.2.3 生化指标测定 | 第59-60页 |
4.2.4 小鼠肝脏和脑组织中蛋白表达的测定 | 第60页 |
4.2.5 统计学处理 | 第60页 |
4.3 结果 | 第60-69页 |
4.3.1 常氧力竭游泳时间 | 第61页 |
4.3.2 各组小鼠BUN以及PA含量 | 第61页 |
4.3.3 LD及LDH含量变化 | 第61页 |
4.3.4 GSH及T-SOD含量 | 第61-62页 |
4.3.5 SDH及MDH含量变化 | 第62页 |
4.3.6 Na+-K+-ATPase、Ga2+-Mg2+-ATPase、肝/肌糖原含量变化 | 第62-67页 |
4.3.7 小鼠肝脏和脑组织中蛋白表达的测定 | 第67-69页 |
4.4 讨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第五章 肉苁蓉苯乙醇苷与栀子黄色素优选比例混合物对缺氧条件下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 第74-93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74-76页 |
5.1.1 实验动物 | 第74页 |
5.1.2 药物及试剂 | 第74-75页 |
5.1.3 仪器 | 第75-76页 |
5.2 方法 | 第76-77页 |
5.2.1 动物分组 | 第76页 |
5.2.2 力竭游泳实验 | 第76页 |
5.2.3 大鼠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 第76页 |
5.2.4 指标测定 | 第76页 |
5.2.5 蛋白测定 | 第76页 |
5.2.6 统计学处理 | 第76-77页 |
5.3 结果 | 第77-88页 |
5.3.1 力竭游泳时间 | 第77页 |
5.3.2 大鼠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77-79页 |
5.3.3 血清中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第79-81页 |
5.3.4 组织中的生化指标检测 | 第81-85页 |
5.3.5 大鼠组织中的能源物质检测 | 第85-86页 |
5.3.6 大鼠肝脏和脑组织中蛋白表达的测定 | 第86-88页 |
5.4 讨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第六章 肉苁蓉苯乙醇苷与栀子黄色素复方颗粒剂的制备 | 第93-100页 |
6.1 材料与仪器 | 第93-94页 |
6.1.1 药品与试剂 | 第93页 |
6.1.2 仪器 | 第93-94页 |
6.2 方法 | 第94-95页 |
6.2.1 辅料的选择 | 第94-95页 |
6.2.2 颗粒剂的制备及验证试验 | 第95页 |
6.2.3 颗粒剂的质量检查 | 第95页 |
6.3 结果 | 第95-98页 |
6.3.1 颗粒剂辅料筛选结果 | 第95-96页 |
6.3.2 主药与辅料比例筛选结果 | 第96页 |
6.3.3 颗粒剂验证试验结果 | 第96页 |
6.3.4 颗粒剂质量检查结果 | 第96-98页 |
6.4 讨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1页 |
7.1 结论 | 第100页 |
7.2 展望 | 第100-101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附录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