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21-3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4页 |
1.1.1 机械装备再制造的重要意义 | 第21-22页 |
1.1.2 研究机械装备可再制造性的重要意义 | 第22-24页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1.2.1 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24-26页 |
1.2.2 LCSA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6-30页 |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课题来源 | 第31-34页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1.3.2 论文的课题来源 | 第33-34页 |
2 基于LCSA的机械装备可再制造性分析体系与模型 | 第34-46页 |
2.1 前言 | 第34页 |
2.2 可再制造性分析体系与数据模型 | 第34-39页 |
2.2.1 可再制造性分析的体系架构 | 第34-36页 |
2.2.2 原始制造与再制造生产流程与系统边界 | 第36-37页 |
2.2.3 可再制造性数据分析模型 | 第37-39页 |
2.3 可再制造性分析思路与分析指标 | 第39-42页 |
2.3.1 可再制造性分析思路 | 第39-41页 |
2.3.2 可再制造性分析指标与判定标准 | 第41-42页 |
2.4 基于FAHP的可再制造性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42-45页 |
2.4.1 FAHP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2.4.2 FAHP权重方法实现过程 | 第43-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基于工艺过程的再制造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46-74页 |
3.1 前言 | 第46页 |
3.2 再制造技术可行性分析方法与评价模型 | 第46-48页 |
3.3 基于再制造工艺过程的技术可行性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48-56页 |
3.3.1 拆解性指标 | 第48-49页 |
3.3.2 清洗性指标 | 第49-50页 |
3.3.3 检查性指标 | 第50-51页 |
3.3.4 检测性指标 | 第51-52页 |
3.3.5 修复性指标 | 第52-55页 |
3.3.6 替换性指标 | 第55页 |
3.3.7 装配性指标 | 第55-56页 |
3.4 再制造技术可行性指标的判定 | 第56-58页 |
3.4.1 再制造技术可行性指标的判定标准 | 第56-57页 |
3.4.2 再制造技术可行性指标三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57-58页 |
3.5 基于熵的QFD再制造技术可行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58-64页 |
3.5.1 再制造技术可行性指标权重的确定思路 | 第58-60页 |
3.5.2 再制造技术可行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60-64页 |
3.6 应用实例 | 第64-73页 |
3.6.1 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可行性指标的确定 | 第64-66页 |
3.6.2 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可行性指标三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66-68页 |
3.6.3 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可行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8-72页 |
3.6.4 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72-73页 |
3.6.5 发动机再制造工艺技术实际应用情况 | 第7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4 基于E-LCA的环境维度可再制造性分析 | 第74-100页 |
4.1 前言 | 第74页 |
4.2 基于E-LCA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第74-77页 |
4.2.1 生命周期评价基本原理 | 第74-75页 |
4.2.2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框架 | 第75-77页 |
4.3 再制造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 第77-84页 |
4.3.1 目标与范围确定 | 第77-78页 |
4.3.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第78-80页 |
4.3.3 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 第80-84页 |
4.4 可再制造性分析方法与评价模型 | 第84-86页 |
4.4.1 环境可再制造性分析方法与评价模型 | 第84-85页 |
4.4.2 环境可再制造性评价指标取值及判定标准 | 第85-86页 |
4.5 应用实例 | 第86-99页 |
4.5.1 目的与范围确定 | 第86页 |
4.5.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发动机原始制造 | 第86-88页 |
4.5.3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发动机再制造 | 第88-95页 |
4.5.4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第95-96页 |
4.5.5 结果解释 | 第96-99页 |
4.5.6 发动机环境可再制造性分析 | 第99页 |
4.5.7 发动机再制造实际环境优势 | 第9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5 基于LCC的经济维度可再制造性分析 | 第100-125页 |
5.1 前言 | 第100页 |
5.2 基于LCC的经济分析方法 | 第100-102页 |
5.2.1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评价原理 | 第100-101页 |
5.2.2 基于LCC的成本分类 | 第101-102页 |
5.3 经济可再制造性分析方法与评价模型 | 第102-109页 |
5.3.1 经济可再制造性分析方法与评价模型 | 第102-105页 |
5.3.2 经济可再制造性指标取值及判定标准 | 第105-106页 |
5.3.3 基于LCA-LCC的再制造环境成本计算模型 | 第106-109页 |
5.4 应用实例 | 第109-124页 |
5.4.1 发动机原始制造生命周期成本 | 第109-114页 |
5.4.2 发动机再制造生命周期成本 | 第114-120页 |
5.4.3 发动机经济可再制造性分析 | 第120-121页 |
5.4.4 发动机再制造与原始制造生命周期成本的进一步比较与讨论 | 第121-12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6 基于S-LCA的社会维度可再制造性分析 | 第125-140页 |
6.1 前言 | 第125页 |
6.2 基于S-LCA的社会影响评价方法 | 第125-127页 |
6.2.1 社会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 | 第125-126页 |
6.2.2 S-LCA社会评价框架 | 第126-127页 |
6.3 社会可再制造性分析方法与评价模型 | 第127-135页 |
6.3.1 社会可再制造性分析方法与评价模型 | 第127-128页 |
6.3.2 社会可再制造性指标计算方法 | 第128-134页 |
6.3.3 社会可再制造性指标的判定标准 | 第134-135页 |
6.4 应用实例 | 第135-139页 |
6.4.1 企业社会可再制造性清单数据 | 第135-136页 |
6.4.2 社会可再制造性指标的计算 | 第136-139页 |
6.4.3 发动机社会可再制造性分析 | 第139页 |
6.4.4 发动机再制造企业实际社会表现分析 | 第13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7 案例应用:复强动力公司发动机可再制造性分析实践 | 第140-151页 |
7.1 复强动力公司发动机再制造模式 | 第140-142页 |
7.2 WD615.87型斯太尔发动机再制造流程 | 第142-144页 |
7.3 WD615.87型斯太尔发动机可再制造性分析 | 第144-150页 |
7.3.1 发动机可再制造性指标 | 第144页 |
7.3.2 发动机可再制造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44-148页 |
7.3.3 发动机综合可再制造性指标的确定 | 第148-149页 |
7.3.4 发动机可再制造性分析 | 第149-15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4页 |
8.1 结论 | 第151-153页 |
8.2 创新点 | 第153页 |
8.3 展望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65-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
作者简介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