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1 城市水体概述 | 第11页 |
| 1.1.2 水中细菌的作用及意义 | 第11页 |
| 1.1.3 水中细菌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1.1.4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5.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尾水对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研究 | 第15-23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 2.1.1 采样点设置与样品采集 | 第15页 |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5-16页 |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6页 |
| 2.1.4 主要实验方法 | 第16页 |
| 2.1.5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 第16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6-22页 |
| 2.2.1 尾水水质分析 | 第16-17页 |
| 2.2.2 尾水对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 2.2.3 不同季节下尾水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 | 第18-22页 |
| 2.3 讨论 | 第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尾水对地表水及地下水可培养细菌的影响 | 第23-32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 3.1.1 采样点设置与样品采集 | 第23页 |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3页 |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 3.1.4 主要实验方法 | 第24页 |
| 3.1.5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 3.2.1 细菌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25-26页 |
| 3.2.2 细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 | 第26-28页 |
| 3.2.3 尾水对地表水及地下水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28-30页 |
| 3.3 讨论 | 第30-3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4章 不同季节下尾水对地表水细菌群落的影响 | 第32-42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4.1.1 采样点设置与样品采集 | 第32页 |
| 4.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2页 |
| 4.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 4.1.4 主要实验方法 | 第33页 |
| 4.1.5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 4.2.1 尾水对地表水细菌数量的影响 | 第34页 |
| 4.2.2 高通量测序统计 | 第34-36页 |
| 4.2.3 尾水对地表水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 4.2.4 尾水对地表水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8-40页 |
| 4.3 讨论 | 第40-4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5章 细菌群落与水质相关性分析 | 第42-47页 |
| 5.1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 第42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 5.2.1 细菌数量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 5.2.2 细菌多样性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页 |
| 5.2.3 细菌群落结构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 5.3 讨论 | 第45-4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