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0-13页 |
1.2 文章的组织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2.1 信号时频分析 | 第14-16页 |
2.2 非线性定位方法 | 第16-17页 |
2.3 震源机制解反演 | 第17-19页 |
第3章 共振原理 | 第19-31页 |
3.1 共振现象可能的来源 | 第19-21页 |
3.1.1 接收器效应 | 第19-20页 |
3.1.2 路径效应 | 第20页 |
3.1.3 震源效应 | 第20-21页 |
3.2 斯通利波 | 第21-23页 |
3.2.1 斯通利波的解析解(液体无粘性情况) | 第22页 |
3.2.2 斯通利波解析解的发展(有粘度) | 第22-23页 |
3.3 机械振动 | 第23-29页 |
3.3.1 管线固有频率的计算方法 | 第23-25页 |
3.3.2 压力脉动 | 第25-26页 |
3.3.3 三缸泵作为激发源 | 第26-28页 |
3.3.4 压裂机械的振动 | 第28-29页 |
3.4 压裂作业的施工过程 | 第29-31页 |
第4章 水力压裂微震监测实际数据分析 | 第31-48页 |
4.1 案例一 | 第31-38页 |
4.2 案例二 | 第38-40页 |
4.3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Tary研究组微震监测案例 | 第40-48页 |
第5章 分析和讨论 | 第48-55页 |
5.1 共振信号产生的原因 | 第48-52页 |
5.1.1 地表共振信号源 | 第48-49页 |
5.1.2 固液作用振动源 | 第49-52页 |
5.2 分离重复信号的讨论 | 第52-54页 |
5.3 共振信号的潜在利用价值 | 第54-55页 |
第6章 总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