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工艺美术理论论文--工艺美术评论、欣赏论文

符号学角度解析展览衍生品开发设计--以台北地区展览为例

摘要第8-9页
英文摘要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2-15页
    1.4 名词释义第15-17页
第二章 展览衍生品概述第17-23页
    第一节 展览衍生品的定位第17-19页
        2.1.1 展览衍生品的意义第17-18页
        2.1.2 展览衍生品活跃的环境第18-19页
    第二节 展览衍生品的消费者第19-22页
        2.2.1 衍生商品的消费意识形态第19-21页
        2.2.2 衍生商品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第21-22页
            2.2.2.1 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第21页
            2.2.2.2 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力第21-22页
    第三节 展览参观之文化消费第22-23页
        2.3.1 展览与生活美学的关系第22-23页
        2.3.2 展览经营之衍生商品通路第23页
第三章 符号学角度解读衍生品设计符码第23-31页
    第一节 符号学概述第24-26页
    第二节 引述符号学原理第26-27页
    第三节 文化符码第27-28页
    第四节 消费符码第28页
    第五节 衍生品设计之符号思考与制作第28-31页
        3.5.1 设计思考之外延与内涵第29-30页
        3.5.2 设计思考之隐喻第30页
        3.5.3 设计思考之结构与解构第30-31页
第四章 展览衍生品设计符码之案例分析第31-44页
    第一节 《蜷川实花》展之镜头美学符码第31-37页
        4.1.1 展览主题第31-32页
        4.1.3 蜷川实花摄影作品之美学符码第32-36页
        4.1.4 衍生商品设计与展示第36-37页
    第二节 《被遗忘的公主》展之绘本作品开发衍生商品第37-40页
        4.2.1 展览主题第37-38页
        4.2.2 绘本作品之意义符码第38-40页
    第三节 《读衣》展之书法艺术开发衍生商品第40-43页
        4.3.1 展览主题第40-41页
        4.3.2 书法艺术作品符码之跨界设计第41-43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大山無價》展览及其衍生品设计开发实践第44-66页
    第一节 设计实践之背景及展览授权第44-47页
        5.1.1 展览主题第44页
        5.1.2 开发设计授权及主题延展设计方向第44-47页
            5.1.1.1 台北高士画廊第45页
            5.1.1.2 关于《大山無價》展览衍生品设计方向第45-46页
            5.1.1.3 高士画廊提供《大山無價》之展出作品图例第46-47页
    第二节 设计实践思考与方法第47-52页
        5.2.1 设计思考方法及流程第47-48页
        5.2.2 设计概念延展及作品语义符码第48-52页
    第三节 设计制作之材质与工艺第52-57页
        5.3.1 纸材的特性与选择第52-53页
        5.3.2 尺寸结构与设计发想整体关系第53-54页
        5.3.3 激光雕刻工艺第54-56页
        5.3.4 尺寸结构与设计发想整体关系第56-57页
    第四节 作品初期呈现及修改第57-65页
        5.4.1 主题性海报设计符码阐释主题第57-59页
        5.4.2 展览衍生品设计平面展开图例第59-65页
    第五节 展览照片第65-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致谢第71-72页
附录第72-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P剧的意义生产与粉丝的身份认同--基于“迷文化”理论视角
下一篇: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供给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S省H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