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炭气化工业论文--气化工艺论文

固定床间歇煤气化工艺的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前言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8页
    1.1 引言第9页
    1.2 煤气化过程的基本原理第9-16页
        1.2.1 煤的干燥第9-10页
        1.2.2 煤的热解第10-11页
            1.2.2.1 煤的热解定义第10页
            1.2.2.2 煤热解的影响因素第10-11页
        1.2.3 气化反应的化学平衡第11-14页
            1.2.3.1 碳与氧的反应第11-13页
            1.2.3.2 碳与水蒸气的反应第13页
            1.2.3.3 生成甲烷的反应第13-14页
        1.2.4 气化反应动力学第14-16页
            1.2.4.1 碳氧反应动力学第14-15页
            1.2.4.2 碳与水蒸汽反应动力学第15-16页
    1.3 煤气化的工业方法第16-22页
        1.3.1 引言第16页
        1.3.2 固定床气化第16-20页
            1.3.2.1 UGI 炉第16-20页
                1.3.2.1.1 UGI 炉概述第16-17页
                1.3.2.1.2 UGI 炉气化原理第17页
                1.3.3.1.3 UGI 炉气化工艺影响因素第17-20页
            1.3.2.2 鲁奇加压气化炉第20页
            1.3.2.3 BGL 炉第20页
        1.3.3 流化床气化第20页
        1.3.4 气流床气化第20-22页
            1.3.4.1 K-T 炉和Shell 气化技术第21页
            1.3.4.2 Texaco 水煤浆气化技术第21页
            1.3.4.3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第21-22页
    1.4 固定床间歇制气工艺现状及改造方向第22-28页
        1.4.1 煤气炉的改造第22页
            1.4.1.1 煤气炉髙径比第22页
            1.4.1.2 提高夹套锅炉高度第22页
        1.4.2 降低蒸汽消耗第22-23页
        1.4.3 富氧连续气化法第23-24页
        1.4.4 华昌改造方向第24-28页
            1.4.4.1 型煤第24-25页
                1.4.4.1.1 腐植酸钠煤棒的制取第24页
                1.4.4.1.2 设备改造第24-25页
                1.4.4.1.3 操作优化第25页
            1.4.4.2 增氧气化第25-28页
                1.4.4.2.1 供氧第25-26页
                1.4.4.2.2 上、下吹风增氧制气第26页
                1.4.4.2.3 增氧吹净第26-27页
                1.4.4.2.5 增氧制气的设计参数第27页
                1.4.4.2.6 增氧气化改造成效第27-28页
第二章 分析和诊断方法第28-35页
    2.1 实际数据计算法第28-31页
        2.1.1 引言第28页
        2.1.2 实际数据计算法基本思路第28-29页
        2.1.3 计算步骤第29-30页
            2.1.3.1 采集和获取基本数据第29页
            2.1.3.2 物料衡算第29页
            2.1.3.3 热量衡算第29-30页
            2.1.3.4 燃料配比第30页
            2.1.3.5 气化效率第30页
        2.1.4 Excel 计算模型简述第30-31页
    2.2 统计分析方法第31-34页
        2.2.1 相关分析第31-32页
        2.2.2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第32-33页
            2.2.2.1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的概述第32-33页
            2.2.2.2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一般过程第33页
        2.2.3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的简化算法第33-34页
        2.2.4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的精度分析第34页
        2.2.5 统计分析执行软件第34页
    2.3 采用MINITAB 对生产数据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第34-35页
第三章 实际数据计算法的计算结果与讨论第35-41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验证四组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第35-36页
    3.3 对比计算结果和生产数据第36页
    3.4 工艺参数的影响第36-41页
        3.4.1 入炉蒸汽温度的影响第36-37页
        3.4.2 热损失的影响第37-38页
        3.4.3 降低残碳的意义第38-39页
        3.4.4 减少带出物量第39-41页
第四章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第41-53页
    4.1 上下行温度和第41-42页
        4.1.1 研究上下行温度和的实际意义第41页
        4.1.2 用上下行温度之和代替反应层温度的原因第41页
        4.1.3 用上下行温度之和代替反应层温度的依据第41-42页
        4.1.4 PLS 寻找上下行温度和与各操作参数的关系第42页
    4.2 各操作参数的相关分析第42-44页
    4.3 PLS 回归分析生产数据第44-46页
    4.4 回归方程的检验第46-53页
        4.4.1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第46-47页
        4.4.2 回归方程的残差分析第47-49页
        4.4.3 回归方程的线性度检验第49-50页
        4.4.4 回归方程的通用性第50-53页
第五章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醋酸仲丁酯精制过程研究
下一篇:沸石/聚丙烯酸系复合调湿材料的制备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