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核酸的简介 | 第14-17页 |
1.1.1 核酸 | 第14-16页 |
1.1.2 核酸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 核酸的分离纯化 | 第17-20页 |
1.2.1 酚-氯仿抽提法 | 第18页 |
1.2.2 固相提取法 | 第18-20页 |
1.3 氧化硅磁珠吸附法的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3.1 氧化硅吸附核酸的原理 | 第20-23页 |
1.3.2 氧化硅磁珠吸附法的四个重要因素 | 第23-24页 |
1.3.3 氧化硅磁珠的制备现状 | 第24-28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8-29页 |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28页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氧化硅微球对 DNA 的吸附和脱附性能检测的方法学研究 | 第29-44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试剂,仪器及溶液配制 | 第29-30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2.2.3 溶液配制 | 第30页 |
2.3 样品的表征 | 第30-31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2.4.1 氧化硅微球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31页 |
2.4.2 氧化硅微球吸附性能计测方法的研究 | 第31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1-42页 |
2.5.1 氧化硅微球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31-32页 |
2.5.2 氧化硅微球平衡吸附时间的确定 | 第32-33页 |
2.5.3 核酸浓度的校正系数 k | 第33-34页 |
2.5.4 两种单位吸附量的计算方法比较与讨论 | 第34-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不同包硅厚度的氧化硅/Fe_3O_4复合微球对 DNA 的吸附和脱附性能的研究 | 第44-64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试剂,仪器和溶液配制 | 第45-46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5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45-46页 |
3.2.3 溶液配制 | 第46页 |
3.3 样品的表征 | 第46-47页 |
3.3.1 粒度分布测试 | 第46页 |
3.3.2 微观形貌分析 | 第46页 |
3.3.3 比表面积分析 | 第46-47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3.4.1 DNA 提取的实验方案 | 第47页 |
3.4.2 DNA 检测 | 第47-48页 |
3.4.3 吸附与脱附的数据处理方法 | 第48页 |
3.4.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8页 |
3.5 对不同壳层厚度的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的物性参数分析 | 第48-53页 |
3.5.1 Fe_3O_4 聚集体内核 | 第48-49页 |
3.5.2 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的物性参数 | 第49-53页 |
3.6 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 第53-55页 |
3.6.1 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鲑鱼精 DNA 吸附时间的研究 | 第53-54页 |
3.6.2 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鲑鱼精 DNA 脱附时间和脱附次数的研究 | 第54-55页 |
3.7 不同包硅厚度的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鲑鱼精 DNA 的吸附和脱附性能的比较 | 第55-63页 |
3.7.1 不同包硅厚度的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鲑鱼精 DNA 的吸附等温线 | 第55-61页 |
3.7.2 不同包硅厚度的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鲑鱼精 DNA 脱附性能的研究 | 第61-6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介孔氧化硅/Fe_3O_4复合微球对鲑鱼精 DNA 的吸附和脱附性能的研究 | 第64-76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试剂,仪器和溶液配制 | 第64页 |
4.3 样品的表征 | 第64-65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65页 |
4.5 不同介孔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的物性参数 | 第65-66页 |
4.6 介孔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吸附/脱附动力学的研究 | 第66-70页 |
4.6.1 介孔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鲑鱼精 DNA 吸附时间的确定 | 第66-67页 |
4.6.2 介孔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鲑鱼精 DNA 脱附动力学的研究 | 第67-70页 |
4.7 不同介孔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鲑鱼精 DNA 的吸附和脱附性能的比较 | 第70-74页 |
4.7.1 不同介孔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鲑鱼精 DNA 的吸附等温线 | 第70-72页 |
4.7.2 不同介孔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鲑鱼精 DNA 脱附性能的研究 | 第72-7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氧化硅/Fe_3O_4复合微球对不同链段 DNA 的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76-92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试剂,仪器和溶液配制 | 第76-78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76-77页 |
5.2.2 主要仪器 | 第77页 |
5.2.3 溶液配制 | 第77-78页 |
5.3 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和 DNA 的表征 | 第78-80页 |
5.3.1 微观形貌分析 | 第78-79页 |
5.3.2 比表面积分析 | 第79页 |
5.3.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79-80页 |
5.4 实验方法 | 第80-81页 |
5.4.1 DNA 提取的实验方案 | 第80页 |
5.4.2 DNA 检测 | 第80页 |
5.4.3 吸附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 | 第80-81页 |
5.5 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不同链段 DNA 的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81-87页 |
5.5.1 不同包硅厚度的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小牛胸腺 DNA 的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81-83页 |
5.5.2 不同包硅厚度的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 λ-DNA 的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83-85页 |
5.5.3 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不同链段 DNA 的吸附模型假设 | 第85-87页 |
5.6 介孔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不同链段 DNA 的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87-90页 |
5.6.1 不同介孔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小牛胸腺 DNA 的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87-88页 |
5.6.2 不同介孔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 λ-DNA 的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88-89页 |
5.6.3 介孔氧化硅/Fe_3O_4 复合微球对不同链段 DNA 的吸附模型假设 | 第89-9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硕士研究生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