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黄磷尾气部分变换制合成气催化过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图表清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变换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19页 |
·最佳工艺条件选择 | 第19页 |
·动力学研究 | 第19页 |
·催化剂PH_3中毒机理研究 | 第19页 |
·催化剂PH_3中毒实验研究 | 第19-20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38页 |
·黄磷尾气概述 | 第21-23页 |
·黄磷尾气性质 | 第21-22页 |
·黄磷尾气净化 | 第22页 |
·黄磷尾气用途 | 第22-23页 |
·CO变换工艺 | 第23-26页 |
·CO变换方法概述 | 第23-24页 |
·国内概况 | 第24-25页 |
·国外CO变换工艺 | 第25-26页 |
·中温串低温工艺 | 第25页 |
·中温—低温—低温工艺 | 第25-26页 |
·全低温变换工艺 | 第26页 |
·变换理论 | 第26-29页 |
·热力学 | 第27-28页 |
·化学反应机理 | 第28页 |
·催化剂还原机理 | 第28-29页 |
·CO变换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高温变换催化剂 | 第29-31页 |
·改进型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 | 第29-30页 |
·铜锰系高温变换催化剂 | 第30-31页 |
·低温变换催化剂 | 第31-32页 |
·贵金属系变换催化剂 | 第32-34页 |
·催化剂中毒现状研究 | 第34-37页 |
·硫引起的中毒 | 第34-35页 |
·H_2S引起的中毒 | 第34-35页 |
·硫酸盐引起的中毒 | 第35页 |
·有机硫引起的中毒 | 第35页 |
·磷引起的中毒 | 第35-36页 |
·砷引起的中毒 | 第36页 |
·其他杂质引起的中毒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38-47页 |
·实验流程及装置 | 第38-39页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39-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9-41页 |
·黄磷尾气组成 | 第40-41页 |
·变换催化剂的选择 | 第41页 |
·实验设备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气体配置及装置检查 | 第43页 |
·空白实验 | 第43页 |
·升温还原 | 第43-44页 |
·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催化剂表征分析 | 第45-47页 |
·扫描电镜表征(SEM) | 第45-46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 第46页 |
·X射线衍射表征(XRD)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催化剂变化活性及影响因素实验 | 第47-57页 |
·温度影响 | 第47-49页 |
·汽气比影响 | 第49-50页 |
·空速影响 | 第50-51页 |
·催化剂失活 | 第51-56页 |
·扫描电镜 | 第51-52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52-54页 |
·X射线衍射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最佳工艺条件选择 | 第57-62页 |
·均匀实验设计 | 第57-58页 |
·实验结果的回归分析 | 第58-60页 |
·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分析 | 第60页 |
·优化条件实验验证及讨论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高浓度CO变换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62-71页 |
·本征动力学物料衡算及相关计算 | 第62-64页 |
·实验条件及均匀实验设计 | 第64-65页 |
·内外扩散影响 | 第65-66页 |
·动力学实验数据及估值 | 第66-70页 |
·实验数据 | 第66-67页 |
·参数估计 | 第67-68页 |
·统计检验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CO变换催化剂PH_3中毒机理研究 | 第71-79页 |
·Fe-O-P-H-O_2体系 | 第72-73页 |
·Fe-O-P-H-CO体系 | 第73-74页 |
·Fe-O-P-H-CO_2体系 | 第74-75页 |
·Fe-O-P-H-H_2体系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八章 催化剂PH_3中毒实验 | 第79-90页 |
·抗毒性实验 | 第79-82页 |
·催化剂粒度对中毒的影响 | 第79-80页 |
·PH_3浓度对中毒后变换率的影响 | 第80-82页 |
·强制中毒实验 | 第82-89页 |
·SEM表征 | 第83-85页 |
·XPS表征 | 第85-88页 |
·XRD表征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90-92页 |
·研究结论 | 第90-91页 |
·建议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附录A 流程装置图 | 第102-103页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104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