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创新性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地震作用下岩质地基挡土墙土压力振动台模型实验研究 | 第19-50页 |
2.1 前言 | 第19-21页 |
2.2 振动台模型实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3 振动台模型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4 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 第23-26页 |
2.4.1 地震模拟振动台技术参数 | 第23-24页 |
2.4.2 模型实验框 | 第24-26页 |
2.5 挡土结构(挡土墙)模型设计 | 第26-29页 |
2.5.1 模型截面尺寸拟定 | 第26页 |
2.5.2 挡土墙拟静力抗震检算 | 第26-29页 |
2.6 墙背填料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 第29-33页 |
2.6.1 颗粒级配测试 | 第30-31页 |
2.6.2 相对密度测试 | 第31-32页 |
2.6.3 大型直剪测试 | 第32-33页 |
2.7 模型实验方案设计 | 第33-36页 |
2.7.1 实验内容 | 第33-34页 |
2.7.2 实验断面及测点布置设计 | 第34-35页 |
2.7.3 模型填筑 | 第35-36页 |
2.8 振动台模型实验输入的地震波 | 第36-38页 |
2.9 挡土结构土压力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初步分析 | 第38-49页 |
2.9.1 地震作用下动上压力、地震土压力分布图式 | 第38-46页 |
2.9.2 墙背地震土压力合力大小、作用点与地震量级关系分析 | 第46-49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土压力动力分析理论及计算模型验证 | 第50-71页 |
3.1 地震力的作用效应 | 第50-51页 |
3.2 FLAC~(3D)基本介绍及动力分析方法 | 第51-55页 |
3.2.1 FLAC~(3D)基本介绍 | 第51页 |
3.2.2 FLAC~(3D)动力分析方法 | 第51-55页 |
3.2.3 FLAC~(3D)求解问题一般方法 | 第55页 |
3.3 计算模型的建立以及参数选取 | 第55-61页 |
3.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5-59页 |
3.3.2 材料本构模型以及参数选取 | 第59-60页 |
3.3.3 地震动荷载的选取 | 第60-61页 |
3.4 计算模型校正 | 第61-69页 |
3.4.1 动土压力及地震土压力的分布图式 | 第61-67页 |
3.4.2 地震土压力合力作用点相对高度 | 第67-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岩质地基挡土墙动力特性数值分析 | 第71-98页 |
4.1 不同高度挡墙墙后土压力随地震烈度的变化规律 | 第71-86页 |
4.1.1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71-73页 |
4.1.2 计算采用的地震动荷载 | 第73页 |
4.1.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3-85页 |
4.1.4 墙顶动位移的研究 | 第85-86页 |
4.2 地震作用下土压力合力作用点的研究 | 第86-88页 |
4.3 不同墙型挡墙动土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 | 第88-93页 |
4.3.1 计算模型、计算参数及地震动荷载 | 第88-90页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0-93页 |
4.4 填料特性对动土压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 | 第93-96页 |
4.4.1 计算模型、计算参数及地震动荷载 | 第93页 |
4.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3-9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