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构造运动论文

雪峰山及邻区自晚白垩世以来隆升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雪峰山地区及西侧邻区概况第10页
    1.2 研究区概况第10-13页
    1.3 雪峰山构造带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雪峰山构造带及邻区隆升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第14-17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7-31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17-18页
    2.2 研究区内构造带划分第18页
    2.3 研究区内地层概况第18-28页
        2.3.1 梵净山穹窿带第21-23页
        2.3.2 麻阳-芷江盆地带第23-26页
        2.3.3 雪峰山隆起带第26-28页
    2.4 火成岩第28-29页
    2.5 区域构造第29-31页
        2.5.1 梵净山穹窿带第29页
        2.5.2 大庸断裂第29页
        2.5.3 麻阳-芷江盆地带第29-30页
        2.5.4 安化断裂第30页
        2.5.5 雪峰山隆起带第30-31页
第3章 裂变径迹测年原理及测试结果第31-38页
    3.1 裂变径迹测年原理第31-32页
    3.2 样品采集和测试第32-38页
        3.2.1 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第33-35页
        3.2.2 测试结果第35-38页
第4章 裂变径迹数据分析第38-44页
    4.1 裂变径迹数据分析第38-40页
        4.1.1 数据可靠性第38-39页
        4.1.2 径迹长度、海拔、年龄对比第39-40页
    4.2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Solve 数据反演第40-44页
        4.2.1 AFTSolve 反演基本原理第40-42页
        4.2.2 裂变径迹反演时温路径结果第42-44页
第5章 研究区沉积学证据第44-48页
    5.1 研究区各构造带白垩系及第三、四系沉积柱对比第44-46页
    5.2 麻阳-芷江盆地带白垩系及第三系沉积特征第46-48页
第6章 晚白垩世-新生代隆升过程讨论第48-52页
    6.1 时间-温度曲线对比第48-49页
    6.2 隆升过程分阶段讨论第49-51页
    6.3 大地构造背景讨论第51-52页
第7章 结论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物性及地质因素分析
下一篇:灾害类地质遗迹的评价与保护--以四川省青川地震遗址地质公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