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白洋淀菹草生长特性、氮磷积累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1.1 湖泊氮磷污染现状第14-15页
        1.1.2 湖泊污染的防治和修复第15-16页
        1.1.3 白洋淀湖泊现状、防治和修复第16-17页
    1.2 沉水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修复的作用第17-18页
    1.3 菹草(Potamageton crispus)简介以及研究进展第18-22页
        1.3.1 菹草简介及国内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2 国外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3 白洋淀菹草生活史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目的以及意义第22-23页
第2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23-33页
    2.1 技术路线第23-24页
    2.2 样点设置及采样时间的选择第24页
    2.3 样点水体的采集与理化因子的测定第24-25页
        2.3.1 样点水体的采集第24页
        2.3.2 温度和溶氧量的测定第24页
        2.3.3 pH 值的测定第24-25页
        2.3.4 总氮的测定第25页
        2.3.5 总磷的测定第25页
        2.3.6 氨氮的测定第25页
        2.3.7 硝氮的测定第25页
    2.4 底泥的采集及处理第25-29页
        2.4.1 底泥全氮的测定第25-27页
        2.4.2 底泥全磷的测定第27-29页
    2.5 菹草的采集以及全氮全磷的测定第29-30页
        2.5.1 菹草全氮的测定第30页
        2.5.2 菹草全磷的测定第30页
    2.6 菹草生长特性与理化指标测定方法第30-31页
        2.6.1 密度的测定第30页
        2.6.2 净初级生产力的测定第30页
        2.6.3 大气组分调节功能第30-31页
    2.7 菹草生态服务功能的估算第31页
        2.7.1 菹草作为饲料经济价值的估算第31页
        2.7.2 菹草固碳价值的估算第31页
        2.7.3 菹草释放 O2价值的估算第31页
        2.7.4 菹草吸收氮元素功能价值的估算第31页
        2.7.5 菹草吸收磷元素功能价值的估算第31页
    2.8 菹草最佳收割期的估算第31-32页
    2.9 数据的处理第32-33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33-50页
    3.1 水体理化因子分析第33-37页
        3.1.1 水体温度、透明度、溶解氧及 pH第33-35页
        3.1.2 水体总氮、总磷、氨氮以及硝氮的含量第35-37页
    3.2 底泥全氮全磷的结果分析第37-38页
        3.2.1 底泥全氮含量第37-38页
        3.2.2 底泥全磷含量第38页
    3.3 菹草生长特性与氮磷吸收能力第38-43页
        3.3.1 菹草的生长特性第38-39页
        3.3.2 菹草生长曲线方程第39-40页
        3.3.3 菹草生长参数及其相关性第40-43页
    3.4 白洋淀菹草各构件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及积累量的变化第43-46页
    3.5 白洋淀菹草植物体全氮和全磷含量比的变化第46页
    3.6 白洋淀水体总氮、总磷浓度与菹草植物体全氮、全磷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46-47页
    3.7 白洋淀菹草植物体全氮、全磷含量与底泥全氮、全磷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47页
    3.8 白洋淀菹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第47-50页
        3.8.1 菹草作为饲料经济价值的估算第47页
        3.8.2 白洋淀菹草吸收氮、磷能力第47-49页
        3.8.3 白洋淀菹草储碳能力第49页
        3.8.4 白洋淀菹草固碳能力与释放氧气能力第49-50页
第4章 讨论第50-61页
    4.1 对于菹草生长参数、特性及氮磷积累量的探讨第50-53页
        4.1.1 菹草的生长参数及特性第50页
        4.1.2 菹草的全氮及氮元素积累量第50-51页
        4.1.3 菹草的全磷及磷元素积累量第51页
        4.1.4 菹草氮磷转移作用第51-52页
        4.1.5 对菹草植物体全氮全磷比值的探讨第52-53页
    4.2 菹草全氮、全磷含量与环境氮、磷浓度相关性探讨第53页
    4.3 环境因子与菹草生长的关系第53-55页
        4.3.1 温度、透明度、溶解氧及 pH第53-55页
    4.4 菹草全氮、全磷与水体、底质全氮、全磷之间的关系第55页
    4.5 菹草生物量与水体氨氮、硝氮的关系第55-56页
    4.6 对菹草的开发利用的探讨第56-57页
        4.6.1 菹草在饲料行业上的应用第56页
        4.6.2 菹草在渔业水域中的作用第56-57页
    4.7 对于菹草管理策略探讨第57-59页
        4.7.1 机械及人工收割第57-58页
        4.7.2 养鱼吃草第58页
        4.7.3 除草剂除草第58-59页
    4.8 菹草适宜收割期的讨论第59-60页
    4.9 菹草生态服务功能第60-61页
第5章 结论和展望第61-63页
    5.1 结论第61-62页
    5.2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致谢第68-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湿地植物根际细菌及氨氧化功能菌群的多样性
下一篇:基于BP神经网络的股票价格预测输入变量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