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0-22页 | 
| 1.1 碳、氮同位素应用研究 | 第10-16页 | 
| 1.1.1 碳、氮同位素在水环境中的应用 | 第11-14页 | 
| 1.1.2 碳、氮同位素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 1.1.3 碳、氮同位素技术应用进展 | 第15-16页 | 
| 1.1.4 碳、氮同位素技术应用特点 | 第16页 | 
| 1.2 水域悬浮物和沉积物碳、氮同位素研究 | 第16-21页 | 
| 1.2.1 悬浮物有机质溯源 | 第16-20页 | 
| 1.2.2 沉积物有机质溯源 | 第20-21页 | 
| 1.3 选题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样品采集测试 | 第22-30页 | 
| 2.1 鄱阳湖湖区 | 第22-23页 | 
| 2.1.1 自然地理 | 第22页 | 
| 2.1.2 水文、气候及植被 | 第22-23页 | 
| 2.1.3 土地利用 | 第23页 | 
| 2.2 五河流域 | 第23-25页 | 
| 2.2.1 自然地理 | 第23-24页 | 
| 2.2.2 水文特征 | 第24-25页 | 
| 2.3 水环境污染源 | 第25-27页 | 
| 2.3.1 生活污水 | 第25-26页 | 
| 2.3.2 农业污水 | 第26页 | 
| 2.3.3 工业污水 | 第26-27页 | 
| 2.4 样品采集 | 第27-29页 | 
| 2.4.1 采样点布置 | 第27-28页 | 
| 2.4.2 水样采集和前处理 | 第28页 | 
| 2.4.3 表层沉积物采集和前处理 | 第28页 | 
| 2.4.4 土壤、植物采集和前处理 | 第28-29页 | 
| 2.5 样品的分析测试 | 第29-30页 | 
| 2.5.1 碳、氮同位素测定 | 第29页 | 
| 2.5.2 叶绿素a和无机氮的测定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鄱阳湖主航道与五河入湖口碳、氮同位素分布 | 第30-38页 | 
| 3.1 鄱阳湖主航道悬浮颗粒物碳、氮同位素分布 | 第30-32页 | 
| 3.2 鄱阳湖主航道表层沉积物中碳、氮同位素分布 | 第32-33页 | 
| 3.3 五河入湖口悬浮颗粒物碳、氮同位素分布 | 第33-35页 | 
| 3.4 五河入湖口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碳、氮同位素分布 | 第35-36页 | 
| 3.5 土壤有机质碳、氮同位素分布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碳、氮同位素来源 | 第38-51页 | 
| 4.1 主航道有机质来源分析 | 第38-45页 | 
| 4.1.1 悬浮颗粒有机质碳源 | 第38-39页 | 
| 4.1.2 悬浮颗粒有机质氮源 | 第39-40页 | 
| 4.1.3 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碳、氮相关性 | 第40-43页 | 
| 4.1.4 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碳、氮来源 | 第43-45页 | 
| 4.2 五河入湖口有机质来源分析 | 第45-51页 | 
| 4.2.1 悬浮颗粒中有机质碳源 | 第45-46页 | 
| 4.2.2 悬浮颗粒物有机氮源 | 第46-47页 | 
| 4.2.3 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碳、氮相关系 | 第47-49页 | 
| 4.2.4 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碳、氮来源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悬浮颗粒物与表层沉积物间碳、氮同位素及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第51-60页 | 
| 5.1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 5.1.1 相关性分析 | 第51页 | 
| 5.1.2 回归分析 | 第51-52页 | 
| 5.2 主航道区碳、氮同位素相关性 | 第52-56页 | 
| 5.2.1 悬浮颗粒物中有机质碳、氮同位素与相关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52-56页 | 
| 5.2.2 悬浮颗粒物与表层沉积物间有机质碳、氮同位素相关性分析 | 第56页 | 
| 5.3 五河入湖口区碳、氮同位素相关性分析 | 第56-60页 | 
| 5.3.1 悬浮颗粒物有机质中碳、氮同位素与相关因子相关分析 | 第57-58页 | 
| 5.3.2 悬浮颗粒物与表层沉积物间有机质碳、氮同位素相关性分析 | 第58-6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4页 | 
| 6.1 结论 | 第60-62页 |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