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历史及应用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1-3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历史及应用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柱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4-3 小结 | 第16-17页 |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工程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1-5-2 研究目的和工程意义 | 第17-18页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柱的设计、施工概况及试验方案 | 第19-35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试验柱所用材料的性能参数 | 第19-20页 |
2-2-1 预应力筋 | 第19页 |
2-2-2 非预应力钢筋 | 第19页 |
2-2-3 混凝土 | 第19-20页 |
§2-3 试验柱的基本情况 | 第20-24页 |
§2-4 试验柱的制作 | 第24-27页 |
2-4-1 试验柱施工制作 | 第24页 |
2-4-2 试验柱的张拉 | 第24-27页 |
§2-5 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案 | 第27-33页 |
2-5-1 加载装置 | 第27页 |
2-5-2 试验方法与加载制度和步骤 | 第27-30页 |
2-5-3 量测的内容及方法 | 第30-31页 |
2-5-4 试验过程 | 第31-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柱抗震试验现象分析 | 第35-61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柱 UPC-1 | 第35-40页 |
§3-3 柱 UPC-2 | 第40-43页 |
§3-4 柱 UPC-3 | 第43-47页 |
§3-5 柱 UPC-4 | 第47-55页 |
§3-6 柱 UPC-5 | 第55-5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柱综合抗震性能研究 | 第61-89页 |
§4-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61-65页 |
4-1-1 概念 | 第61-62页 |
4-1-2 各个试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分析 | 第62-65页 |
§4-2 骨架曲线 | 第65-70页 |
§4-3 承载力及承载力退化分析 | 第70-73页 |
4-3-1 承载力分析 | 第70-71页 |
4-3-2 承载力退化分析 | 第71-73页 |
§4-4 刚度退化分析 | 第73-77页 |
4-4-1 平均刚度 | 第73-75页 |
4-4-2 环线刚度 | 第75-77页 |
§4-5 延性分析 | 第77-78页 |
§4-6 耗能分析 | 第78-85页 |
4-6-1 各循环耗能、各加载等级平均耗能及累计耗能 | 第79-81页 |
4-6-2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第81-83页 |
4-6-3 功比指数 | 第83-85页 |
§4-7 复位性能分析 | 第85-8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应力分析 | 第89-103页 |
§5-1 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89-92页 |
5-1-1 概念及估算意义 | 第89页 |
5-1-2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 第89页 |
5-1-3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 第89-91页 |
5-1-4 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91-92页 |
§5-2 试验过程中预应力钢绞线应力分析 | 第92-94页 |
5-2-1 钢绞线应力分析的意义 | 第92页 |
5-2-2 钢绞线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分析 | 第92-94页 |
§5-3 极限应力增量的研究 | 第94-101页 |
5-3-1 钢绞线分阶段应力变化图 | 第95-97页 |
5-3-2 极限应力增量的定义 | 第97页 |
5-3-3 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 | 第97-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