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背景概述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国外在程序理解方面的研究 | 第12-16页 |
1.2.2 国内在程序理解方面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 程序理解技术面临的挑战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 论文体系结构 | 第20-21页 |
1.6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程序分析技术研究 | 第22-35页 |
2.1 程序理解静态分析技术 | 第22-27页 |
2.2 程序理解动态分析技术 | 第27-28页 |
2.3 静态分析技术与动态分析技术的差异 | 第28页 |
2.4 程序理解模型 | 第28-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核电软件程序理解 | 第35-57页 |
3.1 核电软件程序理解技术 | 第35-37页 |
3.2 核电软件程序理解模型 | 第37-38页 |
3.3 创建知识库 | 第38-39页 |
3.4 核电软件程序理解过程 | 第39-56页 |
3.4.1 划分软件模块 | 第39-42页 |
3.4.2 为软件模块建立数学模型 | 第42-47页 |
3.4.3 分析软件模块 | 第47-56页 |
3.4.4 改善假设 | 第56页 |
3.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Copernic 核电软件程序的理解 | 第57-73页 |
4.1 划分软件模块 | 第57-60页 |
4.2 更新知识库 | 第60-61页 |
4.3 为软件模块建立数学模型 | 第61-63页 |
4.3.1 建模前的准备工作 | 第61页 |
4.3.2 建模 | 第61-63页 |
4.4 分析软件模块 | 第63-71页 |
4.4.1 对选取的 Copernic 程序模块做分析前的预处理 | 第63-65页 |
4.4.2 分析选取的子模块的子程序 | 第65-71页 |
4.5 改善假设 | 第71-72页 |
4.6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成果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