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26-2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28-44页 |
1.1 前体脂质体的研究现状 | 第28-35页 |
1.1.1 前体脂质体的定义 | 第28页 |
1.1.2 前体脂质体的制备 | 第28-32页 |
1.1.3 前体脂质体的应用 | 第32-35页 |
1.2 银杏叶提取物的研究现状 | 第35-41页 |
1.2.1 银杏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 第35-37页 |
1.2.2 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 第37-40页 |
1.2.3 银杏叶制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40-41页 |
1.3 立题依据 | 第41-44页 |
第2章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4-66页 |
2.1 仪器和材料 | 第44-45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2.1.2 材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5-51页 |
2.2.1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中黄酮醇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5-47页 |
2.2.2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中萜类内酯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7-49页 |
2.2.3 超速离心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脂质体的包封率 | 第49-51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51-63页 |
2.3.1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中黄酮醇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1-56页 |
2.3.2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中萜类内酯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6-63页 |
2.3.3 超速离心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脂质体的包封率 | 第6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3章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和处方优化 | 第66-80页 |
3.1 仪器和材料 | 第66-67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66页 |
3.1.2 材料与试剂 | 第66-6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7-70页 |
3.2.1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的制备 | 第67页 |
3.2.2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处方的优化 | 第67-70页 |
3.2.3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的评价指标 | 第70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70-78页 |
3.3.1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的制备 | 第70页 |
3.3.2 处方优化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70-75页 |
3.3.3 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处方结果 | 第75-78页 |
3.3.4 验证实验结果 | 第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 第80-94页 |
4.1 材料和仪器 | 第80-81页 |
4.1.1 主要仪器 | 第80页 |
4.1.2 材料与试剂 | 第80-81页 |
4.1.3 实验动物 | 第8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1-84页 |
4.2.1 外观形态观察 | 第81页 |
4.2.2 粒径、表面电荷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81-82页 |
4.2.3 体外释放度实验 | 第82-83页 |
4.2.4 体外溶出度实验 | 第83页 |
4.2.5 固态特征分析 | 第83-84页 |
4.2.6 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84页 |
4.2.7 小鼠急性毒性研究 | 第84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84-92页 |
4.3.1 外观形态观察 | 第84-85页 |
4.3.2 粒径、表面电荷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85-86页 |
4.3.3 体外释放度实验 | 第86-88页 |
4.3.4 体外溶出度实验 | 第88-89页 |
4.3.5 固态特征分析 | 第89-90页 |
4.3.6 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90-91页 |
4.3.7 小鼠急性毒性研究 | 第91-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5章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94-116页 |
5.1 仪器和材料 | 第94-95页 |
5.1.1 主要仪器 | 第94页 |
5.1.2 材料与试剂 | 第94页 |
5.1.3 实验动物 | 第94-9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95-100页 |
5.2.1 溶液的配制 | 第95-96页 |
5.2.2 分析条件 | 第96-97页 |
5.2.3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97页 |
5.2.4 方法学验证 | 第97-100页 |
5.2.5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00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100-115页 |
5.3.1 内标物质的选择 | 第100-101页 |
5.3.2 分析方法的优化 | 第101-104页 |
5.3.3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第104-106页 |
5.3.4 方法学验证 | 第106-112页 |
5.3.5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12-11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6章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的组织分布研究 | 第116-152页 |
6.1 材料和仪器 | 第116-117页 |
6.1.1 主要仪器 | 第116页 |
6.1.2 材料与试剂 | 第116-117页 |
6.1.3 实验动物 | 第117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117-121页 |
6.2.1 溶液的配制 | 第117-118页 |
6.2.2 分析条件 | 第118页 |
6.2.3 组织样品的处理 | 第118页 |
6.2.4 方法学验证 | 第118-121页 |
6.2.5 组织分布研究 | 第121页 |
6.3 结果和讨论 | 第121-151页 |
6.3.1 方法学验证 | 第121-146页 |
6.3.2 组织分布研究 | 第146-15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7章 银杏叶提取物前体脂质体肠吸收机理的研究 | 第152-172页 |
7.1 材料和仪器 | 第152-153页 |
7.1.1 主要仪器 | 第152页 |
7.1.2 材料与试剂 | 第152页 |
7.1.3 实验动物 | 第152-153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153-159页 |
7.2.1 溶液的配制 | 第153-154页 |
7.2.2 大鼠空白肠灌流液的制备 | 第154页 |
7.2.3 肠灌流供试液的制备 | 第154页 |
7.2.4 分析条件 | 第154页 |
7.2.5 肠灌流样品的处理 | 第154-155页 |
7.2.6 方法学验证 | 第155-157页 |
7.2.7 肠灌流实验方法的优化 | 第157页 |
7.2.8 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 | 第157-159页 |
7.3 结果和讨论 | 第159-171页 |
7.3.1 方法学验证 | 第159-164页 |
7.3.2 肠灌流实验方法的优化 | 第164-168页 |
7.3.3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 | 第168-17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71-172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8页 |
作者简介 | 第188-19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90-192页 |
致谢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