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收入、支出论文--税收论文

ZJ建筑公司“营改增”税收筹划应对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页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9-10页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0-11页
        1.3.1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2 技术路线第11页
    1.4 创新之处第11-13页
第2章 文献研究与理论基础第13-19页
    2.1 文献综述第13-15页
        2.1.1 国外建筑业增值税研究第13页
        2.1.2 国内建筑业“营改增”研究第13-15页
        2.1.3 文献评述第15页
    2.2 理论基础第15-19页
        2.2.1 税收中性理论第15-16页
        2.2.2 最优税收理论第16-17页
        2.2.3 公平课税理论第17页
        2.2.4 税收筹划理论第17-19页
第3章 “营改增”对ZJ建筑公司的影响第19-34页
    3.1 建筑业“营改增”政策第19-20页
    3.2 ZJ建筑公司概况第20-21页
        3.2.1 公司概况第20页
        3.2.2 公司经营和纳税情况第20-21页
    3.3 “营改增”对ZJ建筑公司税负影响第21-29页
        3.3.1 “营改增”后实际税负变化情况第21页
        3.3.2 近三年公司层面总体税负测算第21-25页
        3.3.3 样本项目税负测算第25-29页
    3.4 “营改增”对ZJ建筑公司财务影响第29-32页
        3.4.1 对财务指标的影响第29-30页
        3.4.2 对会计核算的影响第30-31页
        3.4.3 对纳税管理的影响第31-32页
    3.5 “营改增”对ZJ建筑公司经营管理影响第32-34页
        3.5.1 业主信息管理待完善第32-33页
        3.5.2 工程造价计价规则将改变第33页
        3.5.3 成本管理需调整第33-34页
第4章 “营改增”后ZJ建筑公司面临的问题和成因第34-46页
    4.1 进项抵扣困难,税负不降反升第34-37页
        4.1.1 劳务分包方面第34-35页
        4.1.2 物资采购方面第35-36页
        4.1.3 设备采购方面第36-37页
    4.2 组织架构多重,带来涉税风险第37-38页
    4.3 共享模式不当,影响企业资质第38-44页
        4.3.1 资质共享模式分析第38-42页
        4.3.2 资质共享问题分析第42-44页
    4.4 工程结算滞后,资金压力加剧第44-46页
        4.4.1 纳税先于收款第44-45页
        4.4.2 无法及时抵扣第45页
        4.4.3 税会产生差异第45-46页
第5章 ZJ建筑公司“营改增”税收筹划应对建议第46-58页
    5.1 优化组织架构,推动扁平化、专业化发展第46-48页
        5.1.1 推进扁平化发展第46页
        5.1.2 推进专业化分工第46-48页
    5.2 严格成本管控,力争最大化、最优化利润第48-54页
        5.2.1 合理选择供应商第48-51页
        5.2.2 规范劳务分包第51页
        5.2.3 加强材料进项抵扣管理第51-53页
        5.2.4 加强设备管理第53-54页
    5.3 规范经营方式,实现合法化、集约化共享第54-55页
        5.3.1 逐步减少资质共享情况第54页
        5.3.2 调整资质共享模式第54-55页
    5.4 加强项目管理,提升精细化、制度化水平第55-56页
        5.4.1 加强信息管理第55页
        5.4.2 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第55页
        5.4.3 加强工程结算管理第55-56页
        5.4.4 修订完善合同和制度第56页
    5.5 强化财税管理,符合规范化、科学化要求第56-58页
        5.5.1 加强制度建设第56页
        5.5.2 设置税务机构及管理人员第56-57页
        5.5.3 组织税务培训第57-58页
第6章 研究结论第58-59页
    6.1 本文结论第58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燃气热泵空调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南京市广场立体绿化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