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式太阳能辅助330MW燃煤发电系统仿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4-15页 |
第2章 槽式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模型建立 | 第15-25页 |
2.1 前言 | 第15页 |
2.2 集热场模型 | 第15-18页 |
2.2.1 集热器模型 | 第15-17页 |
2.2.2 油水换热器模型 | 第17-18页 |
2.3 汽轮机模型 | 第18-24页 |
2.3.1 级组模型 | 第19页 |
2.3.2 加热器模型 | 第19-21页 |
2.3.3 除氧器模型 | 第21-22页 |
2.3.4 火电厂模型的验证 | 第22-23页 |
2.3.5 互补发电系统评价模型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槽式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静态性能分析 | 第25-38页 |
3.1 前言 | 第25页 |
3.2 仿真软件介绍 | 第25-26页 |
3.3 集热场的设计选取及系统集成方式 | 第26-27页 |
3.4 额定负荷下系统静态性能分析 | 第27-34页 |
3.5 部分负荷下系统静态性能分析 | 第34-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槽式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 第38-47页 |
4.1 前言 | 第38页 |
4.2 集热场启动过程仿真 | 第38-39页 |
4.3 实时气象条件下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 第39-42页 |
4.4 太阳直射辐射强度突变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42-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