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1页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0.2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0.3.1 集体记忆的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0.3.2 焦裕禄精神内涵及相关记忆的研究 | 第13-14页 |
0.3.3 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精神的集体记忆研究 | 第14页 |
0.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0.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0.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5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0.5.1 研究重点 | 第15页 |
0.5.2 研究难点 | 第15页 |
0.5.3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0.6 集体记忆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6-21页 |
0.6.1 集体记忆概念的提出及阐释 | 第16-19页 |
0.6.2 集体记忆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焦裕禄精神集体记忆的建构历程——以《人民日报》(1966-2014)的报道为例 | 第21-33页 |
1.1 1966—1968年: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 | 第22-26页 |
1.1.1 困难年代呼唤迎难而上的焦裕禄精神 | 第22-23页 |
1.1.2 迎难而上的焦裕禄精神集体记忆的文本建构 | 第23-25页 |
1.1.3 迎难而上的焦裕禄精神初见成效 | 第25-26页 |
1.2 1989—2008年: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 第26-29页 |
1.2.1 改革开放需要艰苦奋斗的焦裕禄精神 | 第26页 |
1.2.2 艰苦奋斗的焦裕禄精神集体记忆的文本重构 | 第26-28页 |
1.2.3 艰苦奋斗的焦裕禄精神成为改革年代的精神食粮 | 第28-29页 |
1.3 2009-2014年:廉洁奉公的公仆情怀 | 第29-33页 |
1.3.1 百姓渴望廉洁奉公的焦裕禄精神 | 第29页 |
1.3.2 廉洁奉公的焦裕禄精神集体记忆的文本再塑 | 第29-31页 |
1.3.3 着力打造廉洁奉公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队伍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焦裕禄精神集体记忆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41页 |
2.1 传统政治文化影响集体记忆建构中的民众参与 | 第33-35页 |
2.1.1 主体意识缺失影响民众参与集体记忆建构的 | 第33-34页 |
2.1.2 中庸思想制约民众参与集体记忆建构的积极性 | 第34-35页 |
2.2 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干扰焦裕禄精神集体记忆的建构 | 第35-37页 |
2.2.1 功利主义价值观解构艰苦奋斗的焦裕禄精神 | 第35页 |
2.2.2 消费主义文化消解民众对焦裕禄精神的认同 | 第35-36页 |
2.2.3 世俗文化的盛行冲击焦裕禄精神的正面宣传 | 第36-37页 |
2.3 互联网的“时空虚化”弱化集体记忆的实现基础 | 第37-41页 |
2.3.1 互联网信息传播之快,缩短了民众思考和回味的时间 | 第37-38页 |
2.3.2 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空间”减弱了民众的亲历性体验 | 第38-41页 |
第三章 焦裕禄精神集体记忆重塑的路径探析 | 第41-55页 |
3.1 拓展焦裕禄精神集体记忆重塑中的民众参与 | 第41-45页 |
3.1.1 培育民众的公民意识 | 第41-42页 |
3.1.2 提高民众社会参与能力 | 第42-44页 |
3.1.3 畅通民众社会参与渠道 | 第44-45页 |
3.2 加强焦裕禄精神与时代元素的契合 | 第45-49页 |
3.2.1 焦裕禄精神传播内容大众化 | 第45-47页 |
3.2.2 焦裕禄精神传播对象个体化 | 第47-48页 |
3.2.3 焦裕禄精神传播方式便捷化 | 第48-49页 |
3.3 发挥焦裕禄精神集体记忆重塑中的媒介载体作用 | 第49-55页 |
3.3.1 正视网络媒介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2 强化传统媒介的价值 | 第51-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与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