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论文研究的由来及目的 | 第11-12页 |
1.1.1 论文研究的由来 | 第11页 |
1.1.2 论文选题的目的 | 第11-12页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1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5 论文研究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第17-18页 |
1.5.1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17页 |
1.5.2 论文研究重点 | 第17页 |
1.5.3 论文研究难点 | 第17-18页 |
1.6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1 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1.6.2 问卷调查法 | 第18页 |
1.6.3 内容分析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概述 | 第19-23页 |
2.1 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的渊源 | 第19-20页 |
2.1.1 洪江古商城的形成 | 第19页 |
2.1.2 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的由来 | 第19-20页 |
2.2 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的内涵 | 第20-22页 |
2.2.1 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的内容 | 第20-21页 |
2.2.2 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的特点 | 第21-22页 |
2.3 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的流变 | 第22-23页 |
2.3.1 明清时期 | 第22页 |
2.3.2 中华民国时期 | 第22页 |
2.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22-23页 |
第3章 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传播现状 | 第23-30页 |
3.1 传播的主体多元化 | 第23-25页 |
3.1.1 政府的政策扶持 | 第23-24页 |
3.1.2 企业的传播方式创新 | 第24-25页 |
3.1.3 社会团体和社会个人的助力 | 第25页 |
3.2 传播的客体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 第25-26页 |
3.3 传播的内容是商道哲学文化习俗 | 第26-27页 |
3.4 传播的载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 | 第27-30页 |
3.4.1 传统媒体与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传播 | 第27-29页 |
3.4.2 新媒体与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传播 | 第29-30页 |
第4章 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传播上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30-40页 |
4.1 传播主体上的文化传播策略落入俗套 | 第30-33页 |
4.1.1 传播主体的传播策略落入俗套的原因 | 第32-33页 |
4.2 传播客体上对商道文化的认知“内热外冷” | 第33-36页 |
4.2.1 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的认知内热外冷局面 | 第33-35页 |
4.2.2 传播客体在认知上内热外冷的原因 | 第35-36页 |
4.3 传播内容上缺乏对商道文化内涵的挖掘 | 第36-38页 |
4.3.1 传播内容上的碎片化、针对性不强 | 第36-37页 |
4.3.2 新闻报道偏重旅游报道、活动报道 | 第37页 |
4.3.3 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的失衡 | 第37-38页 |
4.3.4 传播内容上缺乏对商道文化内涵挖掘的原因 | 第38页 |
4.4 传播媒介上缺乏多元传播渠道的拓展 | 第38-40页 |
4.4.1 传播媒介上缺乏多元传播渠道的原因 | 第39-40页 |
第5章 解决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传播问题的原则及策略 | 第40-48页 |
5.1 完善传播主体的经济及社会双赢传播效应 | 第40-41页 |
5.1.1 不断挖掘商道文化内涵加大研究力度 | 第40-41页 |
5.1.2 传播主体之间互相协调扶持 | 第41页 |
5.2 构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立体传播方式 | 第41-46页 |
5.2.1 加强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网站建设 | 第42-43页 |
5.2.2 提供手机等移动媒体的个性化服务 | 第43-44页 |
5.2.3 传播方式上的多元互动 | 第44-46页 |
5.3 传播内容上满足受众需求 | 第46-48页 |
5.3.1 传播内容的选择以现代文化需求为标准 | 第46-47页 |
5.3.2 促进商道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 第47-48页 |
第6章 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 | 第48-50页 |
6.1 古城体验式互动营销是传播的主要方式 | 第48-49页 |
6.2 商道文化传播与商道文化产业的联动是传播的保障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