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7页 |
第一节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 第12-16页 |
一、颈椎病的定义 | 第12页 |
二、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 第12-14页 |
三、传统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中医作用机理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16-20页 |
一、颈椎病的病因 | 第16-19页 |
二、颈椎病的治疗 | 第19页 |
三、颈椎病的预防 | 第19-20页 |
第三节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研究 | 第20-24页 |
一、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现代研究机理探讨 | 第20-21页 |
二、腹针治疗颈椎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三、其它针灸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7-36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一、病历来源 | 第27页 |
二、分别从广东省中医院 | 第27页 |
三、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28-30页 |
一、分组方法 | 第28-29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29页 |
三、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0-32页 |
一、临床综合疗效判断标准:田中靖久20分法,详见附录2 | 第30页 |
二、疼痛评定 | 第30页 |
三、疗效的判定(中医证候)标准 | 第30-31页 |
四、统计学处理 | 第31页 |
五、不良事件处理 | 第31页 |
六、受试者权益保护 | 第31页 |
七、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31-32页 |
八、中止和撤出研究标准 | 第32页 |
第四节 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第32-34页 |
二、症状体征量化指标分析(田中靖久症状量表) | 第34页 |
三、临床总体疗效分析 | 第34页 |
四、疼痛指标分析(疼痛的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 | 第34-35页 |
五、不良反应评估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6-42页 |
第一节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36页 |
第二节 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能机制 | 第36-38页 |
第三节 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制分析 | 第38-39页 |
一、关于腹针疗法 | 第38页 |
二、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机制 | 第38-39页 |
三、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能机制现代研究进展及机理探讨 | 第39页 |
第四节 选穴依据 | 第39-41页 |
一、体针穴位的选择 | 第39-41页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