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霍乱的防治研究--以《医学杂志》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3.1 时间界定 | 第12页 |
1.3.2 概念界定 | 第12页 |
2《医学杂志》的简单介绍 | 第12-13页 |
3《医学杂志》中霍乱的整理研究 | 第13-33页 |
3.1 霍乱的不同病名 | 第13-14页 |
3.2 医家对霍乱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9页 |
3.2.1 偏热论 | 第14-15页 |
3.2.2 偏寒论 | 第15-16页 |
3.2.3 无偏寒偏热论 | 第16页 |
3.2.4 秽浊论 | 第16-17页 |
3.2.5 细菌论 | 第17-18页 |
3.2.6 其它原因 | 第18-19页 |
3.3 霍乱的诊断 | 第19-20页 |
3.3.1 中医诊断 | 第19页 |
3.3.2 中西医汇通诊断 | 第19页 |
3.3.3 简易诊断 | 第19-20页 |
3.4 疾病的鉴别 | 第20-21页 |
3.4.1 与胃肠病之鉴别 | 第20页 |
3.4.2 与痉病之鉴别 | 第20页 |
3.4.3 与痧气之鉴别 | 第20-21页 |
3.5 霍乱的治疗总结 | 第21-29页 |
3.5.1 中医治疗 | 第21-24页 |
3.5.2 中西医汇通治疗 | 第24-26页 |
3.5.3 西医之研究 | 第26页 |
3.5.4 预防用药 | 第26-27页 |
3.5.5 其他治疗方法 | 第27-29页 |
3.6 霍乱的预防 | 第29-33页 |
3.6.1 各个医家的论述 | 第29-30页 |
3.6.2 社会组织的提倡 | 第30-33页 |
4 不同时期的霍乱防治 | 第33-40页 |
4.1 清朝的霍乱防治 | 第33-34页 |
4.1.1 赈济措施 | 第33-34页 |
4.1.2 防治措施 | 第34页 |
4.1.3 总结经验 | 第34页 |
4.2 民国时期的霍乱防治 | 第34-39页 |
4.2.1 机构的设置 | 第35-36页 |
4.2.2 防治霍乱的具体措施 | 第36-37页 |
4.2.3 初步建立医院卫生防疫预警机制 | 第37-38页 |
4.2.4 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善行 | 第38-39页 |
4.2.5 民国时期霍乱的防治特点总结 | 第39页 |
4.3 现代的霍乱防治 | 第39-40页 |
4.3.1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之霍乱防治 | 第39-40页 |
4.3.2 改革开放后之霍乱防治 | 第40页 |
5 对当代霍乱防治的启示 | 第40-41页 |
5.1 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 第40页 |
5.2 完善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 第40-41页 |
5.3 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活动 | 第41页 |
5.4 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环境管理 | 第41页 |
5.5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 第41页 |
6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综述 民国时期《医学杂志》中霍乱的研究概述 | 第45-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