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超短超强激光输出的实现与发展 | 第11-14页 |
1.2 强场物理与强场电离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keldysh参数与电离机制 | 第15-19页 |
1.3.1 多光子电离(MPI)与阈上电离(ATI) | 第16-18页 |
1.3.2 隧穿电离(TI)与越垒电离(OBTI) | 第18-19页 |
1.4 高次谐波的产生 | 第19-21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强激光场与分子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5-32页 |
2.1 强激光场与分子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25页 |
2.2 ADK理论与PPT理论 | 第25-29页 |
2.2.1 简要介绍 | 第25-26页 |
2.2.2 原子ADK理论和分子ADK理论 | 第26-28页 |
2.2.3 原子PPT理论和分子PPT理论 | 第28-29页 |
2.3 强场近似理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运用强场电离理论研究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电离特性 | 第32-48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理论部分 | 第33-36页 |
3.2.1 线性分子单电子势的构建 | 第34页 |
3.2.2 通过求解非含时薛定谔方程计算分子波函数 | 第34-35页 |
3.2.3 MO-ADK,MO-PPT理论计算电离速率(几率)的基本公式 | 第35-36页 |
3.3 具体计算和讨论 | 第36-42页 |
3.3.1 Ar_2的单电子势 | 第36-37页 |
3.3.2 27个双原子分子最高占据轨道的结构参数与电离势 | 第37-39页 |
3.3.3 比较MO-ADK模型和MO-SFA模型计算的取向依赖的电离几率 | 第39页 |
3.3.4 运用MO-PPT理论研究分子电离速率对波长的依赖 | 第39-41页 |
3.3.5 一些具有反键价轨道的二聚体的强电离抑制 | 第41-42页 |
3.4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4.1 总结 | 第48页 |
4.2 展望 | 第48-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研究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