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1-18页 |
1.2.1 国外致密油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致密油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致密油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2.4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研究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0-21页 |
1.5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 第21-24页 |
1.5.1 主要认识 | 第21-22页 |
1.5.2 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4-3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5页 |
2.2 盆地演化特征 | 第25-26页 |
2.2.1 构造演化 | 第25-26页 |
2.2.2 沉积演化 | 第26页 |
2.3 延长组长7油层组地层特征 | 第26-33页 |
2.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6-28页 |
2.3.2 地层基本特征 | 第28-33页 |
第3章 研究区长7致密砂岩油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 第33-66页 |
3.1 构造特征 | 第33-35页 |
3.2 沉积特征 | 第35-45页 |
3.2.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5-40页 |
3.2.2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40-45页 |
3.3 储层特征 | 第45-59页 |
3.3.1 岩石学特征 | 第45-46页 |
3.3.2 主要成岩作用 | 第46-52页 |
3.3.3 储层物性 | 第52-54页 |
3.3.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54-58页 |
3.3.5 储层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 第58-59页 |
3.4 烃源岩及封盖特征 | 第59-66页 |
3.4.1 烃源岩评价 | 第59-64页 |
3.4.2 封盖层特征 | 第64-66页 |
第4章 研究区长7致密砂岩油藏分布特征 | 第66-77页 |
4.1 储层四性关系 | 第66-68页 |
4.1.1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 | 第66-67页 |
4.1.2 物性与电性的关系 | 第67页 |
4.1.3 含油性与电性的关系 | 第67-68页 |
4.2 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 | 第68-72页 |
4.2.1 岩性、物性、含油性下限标准 | 第68-71页 |
4.2.2 有效厚度测井解释参数下限标准 | 第71-72页 |
4.3 油层分布特征 | 第72-77页 |
第5章 研究区长7致密砂岩油藏形成机制 | 第77-97页 |
5.1 主要成藏时期 | 第77-82页 |
5.1.1 流体包裹体期次及特征 | 第77-82页 |
5.1.2 油气成藏时期确定 | 第82页 |
5.2 储层致密化过程与致密砂岩油充注关系 | 第82-90页 |
5.2.1 储层物性演化及其致密化过程 | 第82-88页 |
5.2.2 储层致密化与石油充注耦合关系 | 第88-90页 |
5.3 运聚动力学特征 | 第90-95页 |
5.3.1 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 | 第91-92页 |
5.3.2 过剩压力空间分布特征 | 第92-93页 |
5.3.3 浮力 | 第93页 |
5.3.4 成藏阻力特征 | 第93-95页 |
5.3.5 致密油运聚动力学过程 | 第95页 |
5.4 运移通道 | 第95-97页 |
第6章 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 第97-107页 |
6.1 长7油层组致密砂岩油藏富集主控因素 | 第97-104页 |
6.2 长7油层组致密砂岩油藏形成模式 | 第104-105页 |
6.3 长7油层组致密砂岩油藏勘探方向 | 第105-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