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8页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34页 |
1.2.1 软预算约束概念及扩展 | 第17-20页 |
1.2.2 软预算约束成因分析 | 第20-24页 |
1.2.3 计划经济中的软预算约束 | 第24-28页 |
1.2.4 转型经济中的软预算约束 | 第28-30页 |
1.2.5 软预算约束的一般化应用 | 第30-32页 |
1.2.6 公办高校软预算约束研究现状 | 第32-33页 |
1.2.7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3-34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34-3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35-3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第2章 公办高校软预算约束状况 | 第38-57页 |
2.1 高等教育预算管理和投资体制变迁 | 第38-45页 |
2.1.1 政府预算体制变革 | 第38-39页 |
2.1.2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 | 第39-40页 |
2.1.3 高等教育财政预算拨款模式变革 | 第40页 |
2.1.4 成本补偿制度 | 第40-41页 |
2.1.5 多元化发展格局 | 第41-42页 |
2.1.6 投资体制改革与规模扩张 | 第42-44页 |
2.1.7 当前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2.2 公办高校软预算约束状况 | 第45-49页 |
2.2.1 高校预算管理现状 | 第45-47页 |
2.2.2 高校软预算约束的表现形式 | 第47-49页 |
2.3 高校贷款的实践分析 | 第49-56页 |
2.3.1 高校贷款的动机分析 | 第49-52页 |
2.3.2 扩招十年的高校贷款状况分析 | 第52-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3章 完全合同视角下公办高校软预算约束分析 | 第57-71页 |
3.1 DM与合同理论 | 第57-59页 |
3.1.1 合同理论的发展 | 第57-59页 |
3.1.2 DM模型的完全合同视角 | 第59页 |
3.2 高校软预算约束的基准模型 | 第59-64页 |
3.2.1 沉没成本与高校软预算约束 | 第60-62页 |
3.2.2 道德风险与软预算约束 | 第62-63页 |
3.2.3 新项目与旧项目的选择 | 第63-64页 |
3.3 高校贷款与软预算约束 | 第64-69页 |
3.3.1 政策性负担与高校贷款 | 第64-65页 |
3.3.2 政策性负担与软预算约束模型 | 第65-68页 |
3.3.3 高校贷款自主权与软预算约束 | 第68-69页 |
3.3.4 政策性负担模型的分析 | 第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不完全合同视角下公办高校软预算约束分析 | 第71-80页 |
4.1 公办高校软预算约束研究的新思路 | 第71-73页 |
4.1.1 不完全合同的研究思路 | 第71-72页 |
4.1.2 剩余控制权 | 第72页 |
4.1.3 控制权的私人收益 | 第72-73页 |
4.2 控制权收益与高校软预算约束 | 第73-76页 |
4.2.1 模型的基本结构 | 第73-74页 |
4.2.2 私人收益与高校软预算约束 | 第74-76页 |
4.3 不同形式的私人收益 | 第76-79页 |
4.3.1 寻租性努力和生产性努力 | 第76-78页 |
4.3.2 物质私人收益和精神私人收益 | 第78-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公办高校的棘轮效应与激励机制 | 第80-95页 |
5.1 规制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80-83页 |
5.1.1 规制经济学的发展 | 第80-81页 |
5.1.2 承诺、再谈判与最优规制 | 第81-82页 |
5.1.3 高等教育与政府规制 | 第82-83页 |
5.2 政府与高校的代理契约与激励机制 | 第83-86页 |
5.2.1 基本模型 | 第83-84页 |
5.2.2 完全信息下的最优契约 | 第84页 |
5.2.3 不完全信息下的最优契约 | 第84-86页 |
5.3 棘轮效应与政策稳定性 | 第86-93页 |
5.3.1 两期的棘轮效应模型 | 第87-89页 |
5.3.2 相互信任系统与无穷期棘轮效应模型 | 第89-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6章 公办高校软预算约束的后果与治理 | 第95-105页 |
6.1 中国公办高校软预算约束的后果 | 第95-96页 |
6.1.1 高校过度投资与低效率 | 第95页 |
6.1.2 高校财务脆弱性与财务危机 | 第95-96页 |
6.1.3 高校创新与发展不足 | 第96页 |
6.1.4 高等教育格局失衡与分化 | 第96页 |
6.2 硬化高校的预算约束 | 第96-102页 |
6.2.1 完善高校的法人治理机制 | 第96-97页 |
6.2.2 减轻高校的政策性负担 | 第97-98页 |
6.2.3 改革高校预算管理体制 | 第98-101页 |
6.2.4 构建高校基建投资项目评审和责任追究机制 | 第101-102页 |
6.3 建立健全政府和高校的激励机制 | 第102-103页 |
6.3.1 降低控制权人追求私人收益的影响 | 第102页 |
6.3.2 优化政府和高校的代理契约 | 第102-103页 |
6.3.3 加强政策稳定性以改善高校的激励因素 | 第103页 |
6.4 高校的适度软预算约束 | 第103-10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