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地下水资源勘探方法进展 | 第12-14页 |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地质统计学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目的、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8-19页 |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0-23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2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土壤植被 | 第21-22页 |
·水文、气象条件 | 第22页 |
·河流水系 | 第22页 |
·气象 | 第22页 |
·区域水文地质 | 第22-23页 |
·水文地质勘探 | 第22页 |
·地下水补给和排泄条件 | 第22-23页 |
·含水层分布 | 第23页 |
3 计算分区研究区视电阻率曲线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 第23-62页 |
·电法勘探概述 | 第23-26页 |
·电测深法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电测深勘探网的布置 | 第25-26页 |
·电阻率和视电阻率曲线的基本统计分析 | 第26-32页 |
·频率表和直方图 | 第28页 |
·累积频率表和直方图 | 第28-30页 |
·电阻率的统计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视电阻率的空间结构分析 | 第32-45页 |
·直接变差函数 | 第32页 |
·交叉变差函数 | 第32-33页 |
·获取稳健数据的方法 | 第33-36页 |
·计算实验变差函数基本步长及合理数据对数间的关系研究 | 第36-38页 |
·获取稳健变差函数的方法 | 第38-42页 |
·变差函数的确定 | 第42-45页 |
·视电阻率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 第45-54页 |
·普通克立格法 | 第45-48页 |
·泛克立格法 | 第48-54页 |
·地表水资源量用核函数理论发反演电阻率曲线 | 第54-62页 |
·核函数基本原理 | 第54-58页 |
·反演电阻率曲线 | 第58-62页 |
4 研究区水文地质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 第62-67页 |
·水文地质参数获取 | 第62-63页 |
·参数的统计分析 | 第63-64页 |
·变差函数的拟合 | 第64-66页 |
·对数渗透系数的变差函数及其拟合 | 第64-65页 |
·对数给水度的变差函数及其拟合 | 第65-66页 |
·不同方法估值分析 | 第66-67页 |
·水文地质参数估值预测 | 第67页 |
5 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数值模拟及其水资源评价 | 第67-78页 |
·有限元模拟评价的基本原理 | 第67-70页 |
·含水层系统的概念模型 | 第70-71页 |
·有限单元网格的剖分 | 第71-73页 |
·节点坐标及各节点参数 | 第73-77页 |
·数学模型验证 | 第77页 |
·地下水位的预报 | 第77-78页 |
6 水均衡法评价 | 第78-83页 |
·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 第78-79页 |
·降水入渗补给量 | 第78-79页 |
·侧向补给量 | 第79页 |
·地下水排泄量的计算 | 第79-81页 |
·潜水蒸发量 | 第79-80页 |
·侧向流出量 | 第80页 |
·河川基流量 | 第80-81页 |
·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 | 第81页 |
·排泄量法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 第81页 |
·水均衡分析 | 第81-83页 |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估算 | 第83页 |
·地下水资源量 | 第83页 |
·地下水可开采量的估算 | 第8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