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论文--古生代(界)论文

小兴安岭“晚古生代”地层的时代与物源:岩石组合、时代及构造意义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第11-13页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3-15页
        1.2.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4页
        1.2.3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第14-15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样品描述第15-22页
    2.1 区域地质概况第15-18页
        2.1.1 区域构造第15-16页
        2.1.2 区域地层第16-18页
        2.1.3 区域岩浆岩第18页
    2.2 红山组、黑龙宫组岩石学特征第18-22页
第3章 小兴安岭红山组、黑龙宫组的年代学第22-33页
    3.1 样品的制备及年龄分析方法第22-23页
        3.1.1 锆石的挑选第22页
        3.1.2 锆石制靶和CL图像的采集第22-23页
        3.1.3 锆石定年方法第23页
    3.2 定年结果第23-33页
        3.2.1 红山组泥板岩(14HYC-2)第23-31页
        3.2.2 黑龙宫组泥板岩(HYC7-1)第31-33页
第4章 小兴安岭红山组、黑龙宫组的地球化学特征第33-39页
    4.1 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第33页
    4.2 红山组、黑龙宫组地球化学特征第33-39页
        4.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33-36页
        4.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36页
        4.2.3 稀土元素特征第36-39页
第5章 小兴安岭红山组、黑龙宫组的岩石组合、时代、及构造意义第39-49页
    5.1 小兴安岭红山组、黑龙宫组岩石组合及 其形成时代第39-40页
    5.2 小兴安岭红山组和黑龙宫组物源第40-45页
        5.2.1 沉积物源分析第41-45页
    5.3 小兴安岭红山组和黑龙宫组源区的构造背景判别第45-49页
        5.3.1 全球构造背景第45-46页
        5.3.2 来自岩石组合证据第46-47页
        5.3.3 来自岩石地球化学证据第47-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晶体结构解析程序FraGen的图形界面开发
下一篇:麋鹿的自适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