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护套线径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1.3 护套线径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控制系统分析与算法设计 | 第15-32页 |
2.1 护套生产线分析 | 第15-18页 |
2.1.1 护套生产线组成 | 第15-16页 |
2.1.2 护套生产线工艺流程 | 第16-18页 |
2.2 电缆护套线径控制系统分析 | 第18-19页 |
2.2.1 电缆护套线径控制系统组成 | 第18页 |
2.2.2 线径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的选择 | 第18页 |
2.2.3 线径控制系统的反馈线径的选择 | 第18-19页 |
2.3 线径控制系统被控对象的建模 | 第19-23页 |
2.3.1 被控对象模型 | 第19-20页 |
2.3.2 被控对象的测试法建模 | 第20-23页 |
2.4 传统PID控制的仿真分析 | 第23-31页 |
2.4.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 第24-27页 |
2.4.2 Smith预估器设计 | 第27-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32-40页 |
3.1 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32-34页 |
3.2 护套线径控制系统不足与解决方案 | 第34-36页 |
3.2.1 控制单元的分析 | 第34-35页 |
3.2.2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 第35页 |
3.2.3 通讯网络的升级 | 第35-36页 |
3.3 护套线径控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第36-39页 |
3.3.1 控制系统IPC+PLC+PROFINET的总体架构设计 | 第36-38页 |
3.3.2 电缆护套线径控制系统总体架构可行性分析 | 第38-39页 |
3.4 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 | 第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40-52页 |
4.1 上位机监控系统硬件配置 | 第40-41页 |
4.2 线径控制子系统硬件配置 | 第41-46页 |
4.2.1 PLC单元选型 | 第42-43页 |
4.2.2 底层设备型号与通讯分析 | 第43-45页 |
4.2.3 通讯转换网桥选型 | 第45-46页 |
4.3 收线、温度控制子系统硬件配置 | 第46页 |
4.4 PLC单元接线图设计 | 第46-49页 |
4.5 主电路设计 | 第49-51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52-79页 |
5.1 电缆护套线径控制系统硬件组态 | 第52-56页 |
5.2 护套线径控制控制系统的PROFINET通讯配置 | 第56-61页 |
5.2.1 PLC之间的PROFINET通讯配置 | 第56-58页 |
5.2.2 底层设备与PLC的PROFINET通讯配置 | 第58-61页 |
5.3 PLC程序设计 | 第61-74页 |
5.3.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的实现 | 第61-64页 |
5.3.2 改进的Smith预估器实现 | 第64-68页 |
5.3.3 初始化程序 | 第68-69页 |
5.3.4 线径报警 | 第69-71页 |
5.3.5 急停控制 | 第71页 |
5.3.6 计时 | 第71-72页 |
5.3.7 牵引速度计算 | 第72-73页 |
5.3.8 记米功能及其清零 | 第73-74页 |
5.4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 第74-78页 |
5.4.1 用户登录界面 | 第74-75页 |
5.4.2 系统监控界面 | 第75-76页 |
5.4.3 参数设置界面 | 第76页 |
5.4.4 生产记录界面 | 第76-77页 |
5.4.5 系统设置界面 | 第77-78页 |
5.4.6 标签打印界面 | 第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控制系统调试与仿真分析 | 第79-87页 |
6.1 PROFINET通讯调试 | 第79-83页 |
6.1.1 PLC之间的PROFINET通讯调试 | 第79-80页 |
6.1.2 底层设备与PLC的PROFINET通讯调试 | 第80-83页 |
6.2 程序仿真调试 | 第83-85页 |
6.3 上位机监控系统调试 | 第85-8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7.1 总结 | 第87-88页 |
7.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 | 第92-98页 |
附录A:线径控制系统输入输出对照表 | 第92页 |
附录B:PID参数模糊自整定算法程序 | 第92-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