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选题意义第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6-18页
        1.2.3 研究述评第18-19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页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第19-21页
        1.4.1 研究重点第19-20页
        1.4.2 研究难点第20页
        1.4.3 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概述第21-35页
    2.1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的概念第21-23页
        2.1.1 “自我纠偏”的概念界定第21-22页
        2.1.2 “自我纠偏”与“自我净化”的联系与区别第22-23页
    2.2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的类型第23-28页
        2.2.1 根据“自我纠偏”的首发源起划分第23-25页
        2.2.2 根据“自我纠偏”的聚焦形态划分第25-26页
        2.2.3 根据“自我纠偏”的情绪氛围划分第26-28页
    2.3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的成因第28-35页
        2.3.1 多元化意见气候的形成第28-30页
        2.3.2 “拇指话语权”赋予公众求真能力第30-31页
        2.3.3 移动社交媒体的联动极速传播第31页
        2.3.4 不同利益诉求主体的自我表达第31-33页
        2.3.5 认知、情感和动机的心理图示第33-35页
第3章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机制第35-47页
    3.1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的方式第35-38页
        3.1.1 合理质疑倒逼真相第35-36页
        3.1.2 曝光冲突性事实第36页
        3.1.3 二元或多元博弈第36-38页
    3.2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的过程第38-42页
        3.2.1 信息质证阶段第38-39页
        3.2.2 议题博弈阶段第39-40页
        3.2.3 舆论交锋阶段第40-41页
        3.2.4 场域互动阶段第41-42页
        3.2.5 纠偏完成阶段第42页
    3.3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的特征第42-47页
        3.3.1 谣言滋生和真相披露反复博弈第43页
        3.3.2 纠偏议题的扩散和偏移效应第43-44页
        3.3.3 各方舆论意见领袖持续交锋第44-45页
        3.3.4 不同纠偏场域交互设置议程第45-47页
第4章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的正面社会效应第47-56页
    4.1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的微观效应第47-51页
        4.1.1 纠正错误虚假信息第47-48页
        4.1.2 矫正极端舆论偏向第48-49页
        4.1.3 匡正错误价值取向第49-50页
        4.1.4 规范不当社会行为第50-51页
    4.2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的宏观效应第51-56页
        4.2.1 加快舆论生态的自我净化第51-52页
        4.2.2 实现社会伦理的自我修复第52-53页
        4.2.3 促进网民素养的自我提升第53-54页
        4.2.4 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进步第54-56页
第5章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第56-63页
    5.1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的问题第56-59页
        5.1.1 纠偏主体素养良莠不齐加剧谣言传播第56-57页
        5.1.2 纠偏方式不当引发群体极化和网络暴力第57-58页
        5.1.3 纠偏渠道不畅致使有效信息失效第58页
        5.1.4 自组织性纠偏失实导致舆论再反转第58-59页
    5.2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自我纠偏”的问题应对第59-63页
        5.2.1 培养意见领袖以优化纠偏质量第59-60页
        5.2.2 规范自我纠偏主体的行为方式第60-61页
        5.2.3 建设有效信息即时纠错渠道第61-62页
        5.2.4 完善不同纠偏场域联动机制第62-63页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选秀类真人秀节目中偶像传播的价值导向研究
下一篇:基于SIPS模型的网络自出版平台用户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