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 1.2 桩基动力屈曲分析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3 桩基动力屈曲稳定问题的基本理论 | 第17-22页 |
| 1.3.1 屈曲稳定定义 | 第17-18页 |
| 1.3.2 结构动力稳定分类 | 第18-19页 |
| 1.3.3 结构动力稳定分类 | 第19-21页 |
| 1.3.4 屈曲稳定的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 第2章 简化桩-土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型及理论 | 第24-33页 |
| 2.1 简化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2.2 文克尔梁模型和p-y曲线法 | 第25-27页 |
| 2.2.1 文克尔地基梁模型简介 | 第25-26页 |
| 2.2.2 p-y曲线的确定 | 第26-27页 |
| 2.3 有限单元法 | 第27-29页 |
| 2.4 动力试验法 | 第29-31页 |
| 2.4.1 现场实验和地震观测 | 第29-30页 |
| 2.4.2 振动台模拟实验 | 第30页 |
| 2.4.3 离心机模拟实验 | 第30-31页 |
| 2.5 ANSYS有限元法在桩-土相互作用的应用 | 第31-32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高承台桩基动力屈曲的基本公式推导 | 第33-47页 |
| 3.1 计算模型及基本假定 | 第33-34页 |
| 3.2 高承台桩基动力学基本方程的建立 | 第34-36页 |
| 3.3 伽辽金法简介 | 第36-39页 |
| 3.4 龙格-库塔方法的简介 | 第39-42页 |
| 3.4.1 龙格-库塔方法基本理论 | 第39页 |
| 3.4.2 自适应的龙格-库搭方法 | 第39-42页 |
| 3.5 结构程式设计 | 第42-44页 |
| 3.6 求解方法以及求解过程 | 第44页 |
| 3.7 瞬态冲击作用下高承台桩基几何非线性动力屈曲 | 第44-46页 |
| 3.7.1 基本方程式引用 | 第44页 |
| 3.7.2 求解方法 | 第44-46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高承台桩基动力屈曲影响参数分析 | 第47-57页 |
| 4.1 引言 | 第47页 |
| 4.2 高承台桩基动力模型的建立 | 第47-50页 |
| 4.2.1 桩-土系统简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 4.2.2 单桩简化有限元模型 | 第48-49页 |
| 4.2.3 模型的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的考虑 | 第49-50页 |
| 4.3 高承台桩基的动力屈曲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 4.4 高承台桩基动力屈曲的影响参数分析 | 第51-5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5章 基于简化有限元法的实例分析 | 第57-62页 |
| 5.1 引言 | 第57页 |
| 5.2 工程与地质概况 | 第57-58页 |
| 5.2.1 工程概况 | 第57-58页 |
| 5.2.2 地质概况 | 第58页 |
| 5.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 5.4 计算求解高承台桩基动力屈曲 | 第60-6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语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