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红山茶遗传多样性及其濒危机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 ·引言 | 第16-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7-23页 |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关键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杜鹃红山茶种群生态学 | 第26-4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6-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 ·资源状况及生境条件调查 | 第27页 |
| ·样地调查 | 第27-28页 |
| ·种群结构 | 第28页 |
| ·种群动态 | 第28页 |
| ·空间分布格局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 ·杜鹃红山茶资源分布及其生境条件 | 第29-30页 |
| ·杜鹃红山茶种群结构 | 第30-35页 |
| ·杜鹃红山茶种群动态 | 第35-37页 |
| ·杜鹃红山茶种群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 第37-40页 |
| ·小结 | 第40-43页 |
| 第三章 杜鹃红山茶繁殖生物学 | 第43-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 ·花部性状及生物学特性 | 第43-44页 |
| ·传粉生物学特性 | 第44页 |
| ·繁育系统 | 第44-45页 |
| ·种子散布方式与萌发特性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 ·花部性状及生物学研究 | 第46-47页 |
| ·杜鹃红山茶传粉机制研究 | 第47-50页 |
| ·杜鹃红山茶的繁育系统 | 第50-51页 |
| ·种子散布方式与萌发特性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5页 |
| 第四章 杜鹃红山茶花朵挥发性成分分析 | 第55-6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 ·材料 | 第55-56页 |
| ·方法 | 第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4页 |
| ·杜鹃红山茶不同花期花朵挥发性成分 | 第56-58页 |
| ·杜鹃红山茶花朵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 | 第58-60页 |
| ·杜鹃红山茶花朵挥发性成分的日变化 | 第60-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杜鹃红山茶花芽分化特征及代谢产物变化 | 第66-7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 ·材料 | 第66页 |
| ·方法 | 第66-6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 ·杜鹃红山茶花芽分化时期及主要特征 | 第67-69页 |
| ·杜鹃红山茶花芽分化进程及其外部形态 | 第69-70页 |
| ·杜鹃红山茶花芽分化期代谢产物的变化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4页 |
| 第六章 杜鹃红山茶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 第74-9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5-78页 |
| ·表型多样性分析 | 第75页 |
| ·AFLP 分析 | 第75-77页 |
| ·SSR 分析 | 第77-7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8-92页 |
| ·表型多样性分析 | 第78-81页 |
| ·遗传多样性的 AFLP 分析 | 第81-88页 |
| ·遗传多样性的 SSR 分析 | 第88-92页 |
| ·小结 | 第92-94页 |
| 第七章 杜鹃红山茶系统分类地位 | 第94-10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4-97页 |
| ·材料 | 第94-96页 |
| ·AFLP 分析 | 第96页 |
| ·叶绿体片段 psbA-trnH 序列分析 | 第96-9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0页 |
| ·AFLP 分析 | 第97-100页 |
| ·叶绿体片段 psbA-trnH 序列分析 | 第100页 |
| ·小结 | 第100-103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3-111页 |
| ·结论 | 第103-104页 |
| ·讨论 | 第104-109页 |
| ·杜鹃红山茶濒危现状 | 第104-108页 |
| ·杜鹃红山茶制濒因素 | 第108-109页 |
| ·展望 | 第109-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23页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23-124页 |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