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新旧再生理论下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研究范畴与研究对象第15-16页
        1.1.1 研究范畴:新旧再生理论第15页
        1.1.2 研究对象: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研究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页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8-21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研究框架第19-21页
第二章 新旧再生理论概述第21-41页
    2.1 新旧再生理论的背景与定义第21-26页
        2.1.1 新旧再生理论诞生背景第21-25页
        2.1.2 新旧的定义第25页
        2.1.3 再生的定义第25-26页
    2.2 新旧再生的一般类别第26-34页
        2.2.1 横向比较分类第26-33页
        2.2.2 纵向比较分类第33-34页
    2.3 新旧再生的矛盾与问题第34-35页
        2.3.1 “新旧”人工分类矛盾第34页
        2.3.2 “再生”技术水平矛盾第34-35页
        2.3.3 对象性质变化的矛盾第35页
    2.4 新旧再生理论的原则第35-39页
        2.4.1 低能耗原则第35-36页
        2.4.2 循序渐进原则第36-37页
        2.4.3 积极原则第37-39页
        2.4.4 包容原则第39页
    2.5 新旧再生理论的意义第39-40页
        2.5.1 经济层面第39页
        2.5.2 文化层面第39-40页
        2.5.3 技术层面第40页
        2.5.4 生态层面第40页
    2.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新旧再生在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中的体现第41-63页
    3.1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的定义第41页
    3.2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的形成因素第41-43页
        3.2.1 风水堪舆的影响第41-42页
        3.2.2 徽商思想的影响第42页
        3.2.3 经济水平的影响第42-43页
        3.2.4 风俗习惯的影响第43页
    3.3 新旧再生在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的意义第43-45页
        3.3.1 正确接纳和吸收新元素,将其融入古徽州传统聚落中第44页
        3.3.2 及时更新不合理的旧元素第44-45页
        3.3.3 保护有价值的旧有元素第45页
    3.4 多角度下的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新旧再生第45-55页
        3.4.1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新旧再生的内容第46-50页
        3.4.2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新旧再生的方式类别第50-55页
    3.5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新旧再生要素第55-61页
        3.5.1 空间组织要素第55-57页
        3.5.2 空间实体要素第57-61页
    3.6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环境新旧再生推动的案例比较与实践第63-75页
    4.1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新旧再生推动的原因——比较江苏周庄城市再生案例第63-66页
        4.1.1 古建筑的维护需求第63-64页
        4.1.2 传统文化与生活习惯的变迁第64-65页
        4.1.3 现代技术服务生活的要求第65-66页
    4.2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新旧再生的时机——分析与比较英国巴斯古城城市再生案例第66-71页
        4.2.1 经济价值的变化第66-69页
        4.2.2 政府政策的变化第69-70页
        4.2.3 周边环境的变化第70-71页
    4.3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新旧再生推动的方式第71-74页
        4.3.1 政策引导为主导的再生方式——以黄山唐模法国家庭旅馆为例第72-73页
        4.3.2 市场环境为主导的再生方式——以猪栏酒吧为例第73-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古徽州传统聚落新旧再生可持续发展策略第75-79页
    5.1 古徽州传统聚落新旧中问题分类与比较第75-76页
        5.1.1 开发方式欠缺,历史建筑被破坏第75-76页
        5.1.2 聚落保护性良好,居民在开发中收益少第76页
    5.2 古徽州传统聚落新旧再生策略第76-79页
        5.2.1 以公共利益取代商业利益作为新旧再生唯一标准第76-77页
        5.2.2 细化产权明确责任,完善古聚落分级制度第77页
        5.2.3 建立专家审议会,建立科学评价制度第77-78页
        5.2.4 整合资源,顺应规律,培养多样化的新旧再生模式第78页
        5.2.5 明晰新旧再生时机,条理化时间表第78-7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6.1 主要结论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附录第84-8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雕塑在石家庄市裕西公园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苯并[α]芘对三角褐指藻毒性和生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