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 (二)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一般 | 第11页 |
| (三)比较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比较研究 | 第14-26页 |
| (一)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 | 第14-16页 |
| (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概念 | 第16-19页 |
| (三)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概念的异同 | 第19-26页 |
| 1.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概念的相同 | 第19-21页 |
| 2.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概念的相异 | 第21-26页 |
| 二、文化领导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内涵 | 第26-48页 |
| (一)文化领导权 | 第26-34页 |
| 1.文化领导权概念的提出 | 第26-28页 |
| 2.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哲学基础——实践哲学 | 第28-30页 |
| 3.文化领导权夺取和实施的场所——市民社会 | 第30-32页 |
| 4.夺取和实施文化领导权的主体力量——知识分子 | 第32-34页 |
| (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第34-36页 |
| 1.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的理论基础 | 第34-35页 |
| 2.两种类型国家机器的区别 | 第35-36页 |
| (三)文化领导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相同点分析 | 第36-42页 |
| 1.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36-38页 |
| 2.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38-39页 |
| 3.对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关注 | 第39-41页 |
| 4.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建构 | 第41-42页 |
| (四)文化领导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相异点分析 | 第42-48页 |
| 1.两者的理论旨趣不同 | 第42-44页 |
| 2.意识形态功能研究视域的宏观——微观转换 | 第44-45页 |
| 3.两者涉及的主要领域不同 | 第45页 |
| 4.同意机制为主与同意与强权并重 | 第45-48页 |
| 三、意识形态功能运作的双重路径 | 第48-58页 |
| (一)宏观的文化领导权的夺取 | 第48-53页 |
| 1.文化领导权实现的策略——阵地战 | 第49-51页 |
| 2.实施文化领导权的机制——同意 | 第51-53页 |
| (二)微观再生产理论的主体建构 | 第53-58页 |
| 1.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作的方式——再生产 | 第53-55页 |
|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作的微观机制——询唤主体 | 第55-58页 |
| 四、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及评价 | 第58-68页 |
| (一)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 | 第58-62页 |
| 1.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 | 第59-61页 |
| 2.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 | 第61-62页 |
| (二)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不足 | 第62-68页 |
| 1.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不足 | 第63-64页 |
| 2.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不足 | 第64-68页 |
| 结语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后记 | 第74-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