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与构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8-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9-11页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生态安全 | 第11页 |
·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安全格局 | 第11-13页 |
·景观连接度 | 第13-14页 |
·景观连接度定义 | 第13页 |
·景观连接度测度 | 第13-14页 |
·景观格局优化 | 第14-18页 |
·景观格局优化的内涵 | 第14-15页 |
·景观格局优化的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与模型 | 第15-16页 |
·"3S"技术在景观格局优化的应用 | 第16-18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8-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地貌土壤 | 第18-19页 |
·气候 | 第19页 |
·水文 | 第19页 |
·植被 | 第19页 |
·社会、经济基本概况 | 第19-20页 |
·研究区生态建设情况 | 第20-21页 |
4. 研究方案及数据处理 | 第21-26页 |
·研究方案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关键问题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基础数据处理 | 第22-26页 |
·数据来源 | 第22-23页 |
·调查数据及属性数据 | 第23页 |
·遥感图像处理及景观分类 | 第23-26页 |
·遥感数据源的选择 | 第23页 |
·遥感图像校正和拼接 | 第23-24页 |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 | 第24-26页 |
5 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评价 | 第26-33页 |
·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26页 |
·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研究 | 第26-31页 |
·景观连接度及指数 | 第26-28页 |
·斑块重要性 | 第28页 |
·研究区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研究 | 第28-31页 |
·不同距离阈值下景观连接度变化 | 第28-29页 |
·不同距离阈值下组分数变化 | 第29-30页 |
·不同距离阈值下斑块重要值变化 | 第30-31页 |
·研究区距离阈值的确定 | 第31页 |
·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评价 | 第31-33页 |
·小型生态斑块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 | 第31-32页 |
·河流廊道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 | 第32-33页 |
6 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第33-42页 |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33-34页 |
·研究目标 | 第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景观功能空间分布 | 第34页 |
·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 | 第34-42页 |
·背景分析 | 第34-35页 |
·景观生态流的空间运动机制 | 第35-36页 |
·累积耗费距离模型 | 第36-37页 |
·景观生态流阻力而构建 | 第37页 |
·景观格局优化组分识别 | 第37-39页 |
·生态源地 | 第37-38页 |
·生态廊道 | 第38页 |
·生态节点位置判别 | 第38-39页 |
·生态节点重要性排序 | 第39页 |
·景观格局优化方案设计 | 第39-42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2页 |
·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 第42页 |
·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个人简介 | 第48-49页 |
导师简介 | 第49-50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