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的背景、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综述 | 第9-12页 |
·基本概念 | 第9-10页 |
·森林旅游资源类型划分 | 第10页 |
·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展 | 第10-12页 |
·森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方法 | 第12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 第15-23页 |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自然地理特征 | 第16-17页 |
·地质和地貌 | 第16页 |
·气候、水文和土壤 | 第16页 |
·动植物资源 | 第16-17页 |
·社会经济背景 | 第17-18页 |
·公园历史沿革 | 第17页 |
·森林公园建设概况 | 第17-18页 |
·公园所在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页 |
·区位交通条件 | 第18-19页 |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 | 第19-23页 |
·自然景观资源 | 第19-21页 |
·人文景观资源 | 第21-23页 |
第3章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第23-44页 |
·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及原则 | 第23-24页 |
·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 | 第23页 |
·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 第23-24页 |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 第24-27页 |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三大价值评价 | 第24-25页 |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三大效益评价 | 第25-26页 |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六大条件评价 | 第26-27页 |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 第27-44页 |
·建立递阶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33页 |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权重 | 第33-38页 |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 第38-41页 |
·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第4章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研究 | 第44-65页 |
·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 第44-45页 |
·生态优先,重在自然原则 | 第44页 |
·科学规划,逐步开发原则 | 第44页 |
·市场导向原则 | 第44页 |
·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原则 | 第44-45页 |
·社区参与原则 | 第45页 |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 第45-48页 |
·优势条件 | 第45-46页 |
·劣势条件 | 第46-47页 |
·机遇条件 | 第47-48页 |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 第48-57页 |
·空间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游客人口特征分析 | 第49-51页 |
·游客行为分析 | 第51-55页 |
·游客旅游意向分析 | 第55-56页 |
·抑制游客到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因素 | 第56-57页 |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建议 | 第57-65页 |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定位 | 第57-58页 |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功能分区 | 第58-59页 |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 第59-62页 |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实施对策 | 第62-6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研究不足 | 第66-67页 |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方面 | 第66页 |
·旅游资源评价指标选取方面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一 | 第73-77页 |
附录二 | 第77-81页 |
附录三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 | 第83页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社会实践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