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1.1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9页 |
1.1.2 家庭教育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 | 第9页 |
1.1.3 研究古代家庭教育是教育史的学科使命 | 第9-10页 |
1.1.4 个人经历的影响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3.1 散落在相关著作中的朱熹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学术论文中的朱熹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 第13-14页 |
1.3.3 朱熹家庭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页 |
1.4.1 家庭教育 | 第16页 |
1.4.2 家庭教育思想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1.5.2 历史分析法 | 第17页 |
1.5.3 比较研究法 | 第17页 |
1.5.4 归纳法 | 第17页 |
1.6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6.1 研究中的创新 | 第17-18页 |
1.6.2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朱熹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9-23页 |
2.1 社会历史背景 | 第19-20页 |
2.2 独特的个人成长历程 | 第20-23页 |
2.2.1 出身名门,家教良好 | 第20页 |
2.2.2 少年丧父,立志于学 | 第20-21页 |
2.2.3 初登仕途,师从李侗 | 第21页 |
2.2.4 仕途失意,著书讲学 | 第21-22页 |
2.2.5 主持书院,潜心修学 | 第22-23页 |
第3章 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 | 第23-39页 |
3.1 家庭教育的内容 | 第23-34页 |
3.1.1 道德教育 | 第23-26页 |
3.1.2 日常生活教育 | 第26-28页 |
3.1.3 行为礼仪教育 | 第28-32页 |
3.1.4 读书立志教育 | 第32-34页 |
3.2 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 第34-39页 |
3.2.1 重视早教 | 第34-35页 |
3.2.2 身教为重 | 第35-36页 |
3.2.3 立规训导 | 第36页 |
3.2.4 慈严相济 | 第36-37页 |
3.2.5 环境营造 | 第37-39页 |
第4章 朱熹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9-49页 |
4.1 朱熹家庭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39-43页 |
4.1.1 朱熹家庭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39-40页 |
4.1.2 朱熹家庭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40-43页 |
4.2 朱熹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 第43-49页 |
4.2.1 重视道德教育,规范日常行为 | 第44-45页 |
4.2.2 重视早期教育,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 第45-46页 |
4.2.3 注重言传身教,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 第46页 |
4.2.4 加强交流沟通,优化家庭教育功能 | 第46-49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