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M(M=Li,Na,K)/α1硼平面的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27页
    1.1 二维平面材料第7-14页
        1.1.1 石墨烯第7-9页
        1.1.2 硅烯第9-10页
        1.1.3 锗烯第10-12页
        1.1.4 硼平面第12-14页
    1.2 二维硼平面的结构、性质及应用第14-21页
        1.2.1 二维硼平面的结构第14-17页
        1.2.2 二维硼平面的性质第17-18页
        1.2.3 二维硼平面的应用第18-21页
    1.3 金属/硼平面复合体的结构、性质及应用第21-25页
        1.3.1 金属/硼平面的结构第21-23页
        1.3.2 金属/硼平面的性质第23页
        1.3.3 金属/硼平面的应用第23-25页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5-27页
第2章 方法与物理量的定义第27-34页
    2.1 计算模型第27-28页
    2.2 计算参数的选择第28-31页
    2.3 关键物理量的定义第31-34页
        2.3.1 总结合能第31页
        2.3.2 平均结合能第31-32页
        2.3.3 褶皱度第32页
        2.3.4 平均褶皱度第32页
        2.3.5 功函第32-34页
第3章 M_n(M=Li,Na,K)/α1-BST的结构与稳定性第34-47页
    3.1 Li_n/α1-BST体系的结构与稳定性第34-38页
        3.1.1 吸附位置选择第34-36页
        3.1.2 吸附构型第36-38页
    3.2 Na_n/α1-BST体系的结构与稳定性第38-42页
        3.2.1 吸附位置选择第38-40页
        3.2.2 吸附构型第40-42页
    3.3 K_n/α1-BST体系的结构与稳定性第42-46页
        3.3.1 吸附位置选择第42-44页
        3.3.2 吸附构型第44-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不同覆盖度下M_n (M=Li,Na,K)/α1-BST的性质第47-67页
    4.1 研究体系的选择第47-49页
    4.2 结合能第49-56页
    4.3 电子结构第56-61页
    4.4 功函第61-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80页
致谢第80-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的云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下一篇:镍基自支撑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