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油气管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城市规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城市油气管网事故作用类型及特点 | 第14-18页 |
1.4.1 油气管网事故主要原因 | 第14-17页 |
1.4.2 油气管网事故作用特点 | 第17页 |
1.4.3 管道泄漏燃爆风险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6.1 创新点 | 第19-20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城市油气管网脆弱性分析 | 第21-30页 |
2.1 脆弱性分析 | 第21页 |
2.2 城市公共安全脆弱性的形成机理 | 第21-24页 |
2.2.1 油气管网与城市规划相关性 | 第22-23页 |
2.2.2 不同城市功能区的风险等级划分 | 第23-24页 |
2.3 油气管网事故与承灾体相互作用机制 | 第24-28页 |
2.3.1 可能性分析 | 第25-26页 |
2.3.2 脆弱性分析 | 第26-27页 |
2.3.3 后果分析 | 第27-28页 |
2.4 油气管网风险评估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城市油气管网事故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45页 |
3.1 评价方法概述 | 第30-31页 |
3.1.1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 第30页 |
3.1.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0-31页 |
3.2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特点 | 第31页 |
3.3 脆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7页 |
3.3.1 人员脆弱性 | 第35页 |
3.3.2 设施脆弱性 | 第35-36页 |
3.3.3 物料脆弱性 | 第36页 |
3.3.4 环境脆弱性 | 第36-37页 |
3.4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城市脆弱性 | 第37-45页 |
3.4.1 确定评价对象集 | 第38页 |
3.4.2 确定城市安全脆弱性因素集 | 第38-39页 |
3.4.3 确定城市安全脆弱性的评价集 | 第39页 |
3.4.4 确定城市安全脆弱性的权重向量 | 第39-43页 |
3.4.5 单因素模糊评价,确立模糊关系矩阵R | 第43-44页 |
3.4.6 多指标综合评价 | 第44页 |
3.4.7 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城市油气管网与城市规划的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 第45-56页 |
4.1 概述 | 第45-46页 |
4.1.1 管道基本情况介绍 | 第45页 |
4.1.2 可能的事故场景分析 | 第45-46页 |
4.1.3 评估手段 | 第46页 |
4.2 事故可能性分析 | 第46-47页 |
4.3 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 第47-51页 |
4.3.1 脆弱性统计数据 | 第47-48页 |
4.3.2 脆弱性评价 | 第48-51页 |
4.4 事故后果分析 | 第51页 |
4.5 风险分析 | 第51-52页 |
4.6 城市油气管网脆弱性的对策措施 | 第52-53页 |
4.6.1 将油气管网风险纳入城市规划范畴 | 第52页 |
4.6.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52页 |
4.6.3 构建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应急管理水平 | 第52-53页 |
4.7 城市油气管网风险的降低思路 | 第53-56页 |
4.7.1 城市规划角度 | 第54页 |
4.7.2 技术改进角度 | 第54-55页 |
4.7.3 基础研究角度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