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试验观测与检定论文

基于实测位移影响线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桥梁损伤识别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桥梁损伤识别理论目标层次第14页
        1.2.2 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方法第14-20页
    1.3 影响线理论在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中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2-24页
        1.4.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22页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2-24页
第2章 基于多测点位移影响线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分析第24-44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位移影响线基本理论第24-26页
        2.2.1 位移影响线的概念第24-25页
        2.2.2 位移互等定理第25页
        2.2.3 位移影响线的解法第25-26页
    2.3 简支梁位移影响线公式第26-28页
        2.3.1 简支梁未损伤时的位移影响线第26-27页
        2.3.2 简支梁出现损伤时的位移影响线第27-28页
    2.4 多测点位移影响线损伤识别指标第28-32页
    2.5 利用多测点位移影响线差值曲率对简支梁桥进行损伤识别第32-34页
    2.6 多测点位移影响线差值曲率损伤识别影响因素分析第34-43页
        2.6.1 不同测点位置的损伤分析第34-37页
        2.6.2 不同损伤程度时的损伤识别第37-39页
        2.6.3 损伤位置对损伤识别的影响分析第39-41页
        2.6.4 多损伤情况分析第41-43页
    2.7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工程实例分析第44-58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固端梁桥结构损伤识别分析第44-45页
    3.3 工程实例分析第45-56页
        3.3.1 结构分析模型第46-47页
        3.3.2 结构未损伤情况下位移影响线分析第47-48页
        3.3.3 连续梁桥结构损伤识别分析第48-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基于倾角影响线的简支梁桥结构损伤识别分析第58-78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简支梁桥倾角影响线第58-62页
        4.2.1 倾角影响线的概念第58-59页
        4.2.2 简支梁倾角影响线基本公式第59-60页
        4.2.3 数值分析第60-62页
    4.3 存在局部损伤时简支梁桥的倾角影响线第62-66页
        4.3.1 存在局部损伤时简支梁桥的倾角影响线理论公式第62-65页
        4.3.2 基于倾角影响线差值的损伤识别指标第65页
        4.3.3 基于倾角影响线差值曲率的损伤识别指标第65-66页
    4.4 基于倾角影响线差值的简支梁桥结构损伤识别分析第66-69页
        4.4.1 损伤程度分析第67-68页
        4.4.2 损伤位置分析第68-69页
    4.5 基于倾角影响线差值曲率的简支梁桥结构损伤识别分析第69-72页
        4.5.1 不同损伤程度的倾角影响线差值曲率第70-71页
        4.5.2 简支梁桥多处位置损伤时的识别第71-72页
    4.6 灵敏度分析第72-73页
    4.7 非理想支承下的倾角影响线理论分析第73-76页
        4.7.1 理论背景第73-74页
        4.7.2 非理想支承梁式结构的倾角影响线第74-76页
    4.8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5章 基于实测位移影响线数据的损伤识别分析第78-94页
    5.1 引言第78-79页
    5.2 基本原理第79-82页
        5.2.1 模式识别第79页
        5.2.2 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的神经网络方法第79-82页
    5.3 实测位移影响线数据的损伤识别方法第82-86页
        5.3.1 基于实测位移影响线数据的损伤识别方法第82-83页
        5.3.2 损伤识别指标第83-84页
        5.3.3 损伤识别过程第84-86页
    5.4 简支梁桥的损伤识别第86-92页
        5.4.1 桥梁结构分析模型第86-87页
        5.4.2 损伤分析工况第87页
        5.4.3 损伤样本提取第87-90页
        5.4.4 损伤识别分析第90-92页
    5.5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结论与展望第94-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沥青热再生技术在G6辅路大修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城市人行步道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