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离子液体的历史及现状 | 第11-14页 |
1.1.1 离子液体 | 第11页 |
1.1.2 离子液体的种类 | 第11-12页 |
1.1.3 离子液体的结构特性 | 第12-13页 |
1.1.4 离子液体的应用领域 | 第13-14页 |
1.1.4.1 离子液体在CO_2吸附领域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1.4.2 离子液体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 第14页 |
1.2 环状碳酸酯的合成与发展机遇 | 第14-25页 |
1.2.1 CO_2的化学利用 | 第14-17页 |
1.2.1.1 CO_2 | 第14-16页 |
1.2.1.2 CO_2的固定转化 | 第16-17页 |
1.2.2 环状碳酸酯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3 合成环状碳酸酯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2.3.1 复合型催化剂催化合成环状碳酸酯 | 第18-19页 |
1.2.3.2 离子液体均相催化合成环状碳酸酯 | 第19-21页 |
1.2.3.3 离子液体非均相催化合成环状碳酸酯 | 第21-25页 |
1.3 课题的提出 | 第25-29页 |
1.3.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1.3.2 研究意义及思路 | 第26-29页 |
第2章 聚乙二醇负载单、双咪唑离子液体的选择性合成及表征 | 第29-39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3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2.2.2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30页 |
2.2.3 PEG负载咪唑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30-32页 |
2.2.3.1 聚乙二醇单、双氯代反应 | 第30-31页 |
2.2.3.2 单、双咪唑聚乙二醇的合成 | 第31页 |
2.2.3.3 聚乙二醇负载单、双咪唑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31-32页 |
2.2.4 熔融-离子色谱法分析 | 第32页 |
2.2.5 产物分析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2.3.1 PEG单双咪唑离子液体的FT-IR表征 | 第33-35页 |
2.3.2 PEG负载咪唑离子液体热稳定性分析 | 第35页 |
2.3.3 单、双氯取代PEG的质谱分析 | 第35-36页 |
2.3.4 氯代PEG及其负载化离子液体的组分分析 | 第36-37页 |
2.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聚乙二醇负载单、双咪唑离子液体的CO_2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39-45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3.2.2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40页 |
3.2.3 智能重量分析 | 第40页 |
3.2.4 原位红外表征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3页 |
3.3.1 PEG单双咪唑离子液体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 | 第41-42页 |
3.3.2 吸附机理的原位红外表征 | 第42-43页 |
3.4 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聚乙二醇负载单、双咪唑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环状碳酸酯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45-57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4.2.2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46-47页 |
4.2.3 催化剂的合成 | 第47页 |
4.2.4 环加成反应的操作步骤 | 第47页 |
4.2.5 反应实验装置 | 第47-48页 |
4.2.6 催化剂结构分析与表征 | 第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4.3.1 催化剂的筛选 | 第48-49页 |
4.3.2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9-53页 |
3.3.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0页 |
4.3.2.2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2.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3 不同底物对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4 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情况 | 第54-55页 |
4.3.5 推测反应机理过程 | 第55-56页 |
4.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