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龙游县灵山江绿道地域文化表达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1-16页
        1.3.1 国外绿道实践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1页
        1.3.2 国外优秀案例分析与启示第11-12页
        1.3.3 国内绿道的理论探索研究第12-14页
        1.3.4 国内优秀案例分析与借鉴第14-16页
    1.4 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第16页
        1.4.1 研究对象第16页
        1.4.2 研究范围第16页
    1.5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1 文献收集法第16页
        1.5.2 实地调查法第16页
        1.5.3 动态分析法第16-17页
2 基础理论第17-28页
    2.1 绿道相关理论研究第17-23页
        2.1.1 绿道与乡村绿道概念辨析第17-18页
        2.1.2 绿道的功能第18-19页
        2.1.3 绿道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基础第19-23页
    2.2 地域文化景观相关理论研究第23-27页
        2.2.1 地域文化的含义第23页
        2.2.2 地域文化表达的现状第23-24页
        2.2.3 文化与景观的关系第24页
        2.2.4 符号美学与景观的关系第24-25页
        2.2.5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第25页
        2.2.6 地域文化在景观中的表达具体形式第25-26页
        2.2.7 文化表达的原则第26-27页
    2.3 地域文化与乡村绿道第27-28页
3 龙游县灵山江绿道现状调查第28-34页
    3.1 灵山江绿道区位分析与建设的必要性第28页
        3.1.1 区位分析第28页
        3.1.2 建设的必要性第28页
    3.2 灵山江绿道现状第28-32页
        3.2.1 绿道建设情况第29-32页
        3.2.2 道路系统现状第32页
    3.3 上位规划解读第32-34页
        3.3.1《龙游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第32页
        3.3.2《龙游县综合交通规划(2015-2035)》第32页
        3.3.3《龙游县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第32-34页
4 地域文化解读第34-43页
    4.1 自然要素类文化资源第34-38页
        4.1.1 山体景观类文化资源第34-35页
        4.1.2 水文景观类文化资源第35-38页
        4.1.3 气象气候类文化资源第38页
    4.2 人文要素类文化资源第38-42页
        4.2.1 婺剧文化第38页
        4.2.2 龙游商帮文化第38-39页
        4.2.3 姑蔑文化第39页
        4.2.4 畲族文化第39页
        4.2.5 建筑景观类文化资源第39-41页
        4.2.6 遗址文化第41页
        4.2.7 人文活动文化资源第41-42页
    4.3 总结第42-43页
        4.3.1 分布特点第42页
        4.3.2 相互渗透第42-43页
5 选线与布局第43-46页
    5.1 选线分析第43-45页
        5.1.1 城市休闲活动型绿道第43页
        5.1.2 历史人文文化型绿道第43-44页
        5.1.3 自然风光游憩型绿道第44页
        5.1.4 民俗文化体验型绿道第44-45页
    5.2 布局分析第45-46页
        5.2.1 布局原则第45页
        5.2.2 布局策略第45-46页
6 龙游县地域文化的景观表达设计实践第46-67页
    6.1 龙游地域文化表达方式第46-47页
    6.2 自然要素景观表达第47-49页
        6.2.1 灵山江绿道入口第47页
        6.2.2 滩涂第47-49页
    6.3 人文要素景观表达第49-60页
        6.3.1 婺剧公园第49-51页
        6.3.2 方坦驿站第51-53页
        6.3.3 官村祝村农耕文化体验区第53-54页
        6.3.4 姜席堰第54-56页
        6.3.5 建筑风格——其他驿站第56-60页
    6.4 周边村庄建筑风貌整治第60-62页
        6.4.1 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原则第60页
        6.4.2 总体策略第60-61页
        6.4.3 具体措施第61-62页
    6.5 服务设施设计第62-64页
        6.5.1 休闲设施设计第62-63页
        6.5.2 卫生设施设计第63-64页
        6.5.3 租赁设施设计第64页
    6.6 标识系统设计第64-67页
        6.6.1 导向系统设计第64-66页
        6.6.2 解说系统设计第66-67页
7 结论与讨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附录第71-81页
    附录一第71-72页
    附录二第72-73页
    附录三第73-74页
    附录四第74-75页
    附录五第75-76页
    附录六第76-77页
    附录七第77-78页
    附录八第78-79页
    附录九第79-80页
    附录十第80-81页
个人简介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衢州地区生态餐厅植物造景研究
下一篇:改性水泥—膨润土材料物理力学性质室内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