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锡矿老厂矿田断裂构造解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区概况 | 第10-12页 |
1.2.1 交通位置 | 第10-11页 |
1.2.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5页 |
1.3.1 矿田构造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老厂矿田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3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第18-22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8-19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9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19-20页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20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矿区地质 | 第22-28页 |
3.1 地层 | 第23-24页 |
3.2 构造 | 第24-27页 |
3.2.1 北东向构造 | 第25-26页 |
3.2.2 近东西向构造 | 第26页 |
3.2.3 北西向构造 | 第26-27页 |
3.2.4 南北向构造 | 第27页 |
3.3 岩浆岩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矿田地质 | 第28-42页 |
4.1 地层 | 第28-30页 |
4.2 构造 | 第30-33页 |
4.2.1 断层构造 | 第30-33页 |
4.2.2 节理构造 | 第33页 |
4.3 岩浆岩 | 第33页 |
4.4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3-42页 |
4.4.1 含锡白云岩矿床 | 第34-35页 |
4.4.2 层间氧化矿床 | 第35-36页 |
4.4.3 矽卡岩硫化物矿床 | 第36-37页 |
4.4.4 细脉带矿床 | 第37-39页 |
4.4.5 变基性火山岩铜矿床 | 第39-42页 |
第五章 矿田断裂构造解析 | 第42-85页 |
5.1 矿田构造格局 | 第42-43页 |
5.2 断层构造解析 | 第43-58页 |
5.2.1 东西向断层 | 第47-50页 |
5.2.2 北东向断层 | 第50-52页 |
5.2.3 北西向断层 | 第52-55页 |
5.2.4 南北向断层 | 第55-56页 |
5.2.5 讨论与结论 | 第56-58页 |
5.3 节理构造实测与分析 | 第58-85页 |
5.3.1 黄茅山矿段节理 | 第60-62页 |
5.3.2 湾子街矿段节理 | 第62-69页 |
5.3.3 竹叶山矿段节理 | 第69-75页 |
5.3.4 老厂东新区节理 | 第75-79页 |
5.3.5 构造组合及分期配套 | 第79-85页 |
第六章 矿田构造演化 | 第85-91页 |
6.1 矿田构造体系划分 | 第85-86页 |
6.1.1 东西向构造带 | 第85页 |
6.1.2 北东向构造带 | 第85-86页 |
6.1.3 北西向构造带 | 第86页 |
6.1.4 南北向构造带 | 第86页 |
6.2 成矿构造体系 | 第86-87页 |
6.3 构造应力场时代讨论 | 第87-88页 |
6.4 矿田构造演化 | 第88-91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91-9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1页 |
7.2 存在问题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0页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目录 | 第100页 |
附表C:各测区节理产状统计表 | 第100-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