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语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 鲤疱疹病毒II型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 国内外流行现状 | 第12页 |
1.2 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流行病学研究 | 第12-13页 |
1.2.1 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临床症状 | 第13页 |
1.2.2 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流行特征 | 第13页 |
1.3 鲤疱疹病毒II型的理化和生物学特征 | 第13-14页 |
1.4 鲤疱疹病毒II型的检测技术 | 第14-16页 |
1.4.1 电镜技术 | 第14页 |
1.4.2 细胞培养技术 | 第14-15页 |
1.4.3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15-16页 |
1.4.3.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15页 |
1.4.3.2 巢式PCR | 第15-16页 |
1.4.3.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6页 |
1.4.3.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第16页 |
2 鱼类免疫系统研究 | 第16-21页 |
2.1 鱼类非特异性免疫 | 第17-20页 |
2.1.1 血细胞 | 第17-18页 |
2.1.1.1 红细胞 | 第17页 |
2.1.1.2 白细胞 | 第17-18页 |
2.1.2 血清酶活性 | 第18-19页 |
2.1.2.1 溶菌酶 | 第18-19页 |
2.1.2.2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19页 |
2.1.3 吞噬细胞 | 第19页 |
2.1.4 补体 | 第19-20页 |
2.2 鱼类特异性免疫 | 第20-21页 |
2.2.1 淋巴细胞 | 第20页 |
2.2.2 抗体 | 第20-21页 |
3 渔用疫苗的研究 | 第21-26页 |
3.1 疫苗的分类 | 第21-23页 |
3.1.1 传统疫苗 | 第21-22页 |
3.1.2 新型疫苗 | 第22-23页 |
3.2 疫苗的免疫途径 | 第23-25页 |
3.2.1 注射免疫 | 第23-24页 |
3.2.2 浸泡免疫 | 第24页 |
3.2.3 口服免疫 | 第24-25页 |
3.3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 第25-26页 |
3.3.1 疫苗免疫原性 | 第25页 |
3.3.2 免疫剂量 | 第25-26页 |
3.3.3 免疫佐剂 | 第26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鲤疱疹病毒II型(CyHV-2)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有效免疫剂量研究 | 第28-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28-29页 |
1.1.2 病毒与细胞系 | 第29页 |
1.1.3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1.1.4 实验器皿 | 第29-30页 |
1.1.5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1.2.1 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的制备 | 第30页 |
1.2.2 疫苗的无菌检验与安全性检测 | 第30-31页 |
1.2.3 疫苗有效免疫剂量的测定 | 第31页 |
1.2.4 注射免疫与采血 | 第31-32页 |
1.2.5 中和抗体效价测定 | 第32页 |
1.2.6 攻毒试验 | 第32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2.1 疫苗的无菌检验与安全性检验 | 第32-34页 |
2.2 中和抗体检测 | 第34-35页 |
2.3 相对免疫保护率 | 第35页 |
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CyHV-2 灭活疫苗注射免疫异育银鲫效果研究 | 第37-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7-40页 |
1.1.1 试验鱼及饲养条件 | 第37页 |
1.1.2 病毒、细胞系及菌株 | 第37-38页 |
1.1.3 试验试剂 | 第38-39页 |
1.1.4 试验器皿 | 第39页 |
1.1.5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1.1.6 引物设计 | 第39-4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1.2.1 CyHV-2 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的制备 | 第40页 |
1.2.2 吞噬原的制备 | 第40页 |
1.2.3 注射免疫 | 第40-41页 |
1.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1页 |
1.2.4.1 血清采集与处理 | 第41页 |
1.2.4.2 组织采集与处理 | 第41页 |
1.2.5 免疫指标的检测 | 第41-42页 |
1.2.5.1 血液生理指标 | 第41页 |
1.2.5.2 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 第41-42页 |
1.2.5.3 血清酶活性测定 | 第42页 |
1.2.5.4 中和抗体效价检测 | 第42页 |
1.2.6 Real-time PCR检测样品中IL-11和C3补体基因表达量 | 第42-44页 |
1.2.6.1 总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42-44页 |
1.2.6.2 Real-time PCR分析 | 第44页 |
1.2.7 攻毒试验 | 第44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2.1 血细胞计数 | 第44-45页 |
2.2 白细胞分类计数 | 第45-46页 |
2.3 吞噬细胞吞噬活性 | 第46-47页 |
2.4 血清酶活性 | 第47-48页 |
2.5 中和抗体效价 | 第48-49页 |
2.6 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 第49-50页 |
2.7 相对免疫保护率 | 第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