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超长地下结构 | 第11-15页 |
1.2.1 超长地下结构概述 | 第11-12页 |
1.2.2 超长地下结构的无缝化设计 | 第12-13页 |
1.2.3 超长地下结构抗裂措施概述 | 第13-15页 |
1.3 超高韧性混凝土(ECC)简介 | 第15-20页 |
1.3.1 超高韧性混凝土(ECC)概述 | 第15-16页 |
1.3.2 超高韧性混凝土(ECC)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超高韧性混凝土(ECC)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7-20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章节内容划分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超长地下结构中伸缩沟的计算方法 | 第22-32页 |
2.1 伸缩沟的基本构造及基本力学原理 | 第22-25页 |
2.1.1 伸缩沟介绍 | 第22页 |
2.1.2 伸缩沟构造 | 第22-23页 |
2.1.3 伸缩沟的力学原理 | 第23-25页 |
2.2 伸缩沟的常规设计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2.3 超长地下结构及伸缩沟施工过程模拟分析计算方法 | 第27-31页 |
2.3.1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的概念 | 第27-28页 |
2.3.2 混凝土的收缩与徐变模型 | 第28-30页 |
2.3.3 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影响 | 第30页 |
2.3.4 结构激活顺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某带伸缩沟的超长地下结构的施工过程分析 | 第32-52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2-33页 |
3.1.1 概述 | 第32-33页 |
3.1.2 施工顺序 | 第33页 |
3.2 计算模型 | 第33-39页 |
3.2.1 温度荷载的取值 | 第35-36页 |
3.2.2 收缩徐变 | 第36-37页 |
3.2.3 地基及基础约束 | 第37-38页 |
3.2.4 各个计算模型中的参数说明 | 第38-39页 |
3.3 分析结果 | 第39-50页 |
3.3.1 常规设计计算模型与施工过程仿真计算模型结果对比 | 第39-47页 |
3.3.2 混凝土在徐变影响下的卸载效应 | 第47-49页 |
3.3.3 桩及地基土约束条件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伸缩沟材料性能需求分析 | 第52-63页 |
4.1 伸缩沟底板的配筋计算 | 第52-55页 |
4.1.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配筋 | 第52-53页 |
4.1.2 正常使用状态裂缝验算 | 第53-55页 |
4.2 传统混凝土材料应用的缺陷 | 第55-57页 |
4.3 超高韧性混凝土材料应用于伸缩沟处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 第57-61页 |
4.3.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57-59页 |
4.3.2 应用于伸缩沟处的超高韧性混凝土的性能需求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超高韧性混凝土薄板弯曲试验及伸缩沟处应用试验可行性分析 | 第63-74页 |
5.1 试验思路及目的 | 第63页 |
5.2 材料及配比 | 第63-66页 |
5.2.1 原材料 | 第63-65页 |
5.2.2 配合比及搅拌工艺 | 第65-66页 |
5.3 试验装置及数据处理 | 第66-67页 |
5.3.1 试验装置 | 第66页 |
5.3.2 拉伸应变与变形的关系 | 第66-67页 |
5.4 试验结果 | 第67-72页 |
5.4.1 荷载-应变曲线 | 第67-69页 |
5.4.2 弯曲变形形式及多裂缝开裂形态 | 第69-71页 |
5.4.3 不同纤维对超高韧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5.5 不同种类PVA纤维混凝土在伸缩沟处应用的可行性 | 第72-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74-77页 |
创新点 | 第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表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