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蛙蟾类的性成熟年龄、生长和寿命的骨龄学分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5-21页 |
1.1 骨龄学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2 世代时间的概念及其应用 | 第17-18页 |
1.3 个体大小 | 第18-19页 |
1.4 年龄结构 | 第19页 |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1 样本采集 | 第21-22页 |
2.2 实验材料的获取及其形态学指标的测量 | 第22页 |
2.3 骨龄学石蜡切片实验步骤 | 第22-24页 |
2.3.1 实验所用仪器 | 第22-23页 |
2.3.2 实验所用药品 | 第23页 |
2.3.3 石蜡切片及HE染色 | 第23-24页 |
2.4 实验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5-103页 |
3.1 隆肛蛙 | 第25-35页 |
3.1.1 骨龄的确定 | 第26-28页 |
3.1.2 种群年龄结构与个体形态学指标量度 | 第28-30页 |
3.1.3 隆肛蛙的年龄结构 | 第30-31页 |
3.1.4 生长曲线 | 第31-35页 |
3.2 中国林蛙 | 第35-49页 |
3.2.1 骨龄的确定 | 第36-38页 |
3.2.2 种群年龄结构与个体形态学指标量度 | 第38-40页 |
3.2.3 中国林蛙的年龄结构 | 第40-42页 |
3.2.4 生长曲线 | 第42-49页 |
3.3 合征姬蛙 | 第49-56页 |
3.3.1 骨龄的确定 | 第50-51页 |
3.3.2 种群年龄结构与个体形态学指标量度 | 第51-52页 |
3.3.3 合征姬蛙的年龄结构 | 第52页 |
3.3.4 生长曲线 | 第52-56页 |
3.4 秦岭雨蛙 | 第56-62页 |
3.4.1 骨龄的确定 | 第57-58页 |
3.4.2 种群年龄结构与个体形态学指标量度 | 第58页 |
3.4.3 秦岭雨蛙的年龄结构 | 第58-59页 |
3.4.4 生长曲线 | 第59-62页 |
3.5 黑斑侧褶蛙 | 第62-69页 |
3.5.1 骨龄的确定 | 第63-64页 |
3.5.2 种群年龄结构与个体形态学指标量度 | 第64-65页 |
3.5.3 黑斑侧褶蛙的年龄结构 | 第65页 |
3.5.4 生长曲线 | 第65-69页 |
3.6 倭蛙 | 第69-76页 |
3.6.1 骨龄的确定 | 第70-71页 |
3.6.2 种群年龄结构与个体形态学指标量度 | 第71页 |
3.6.3 倭蛙的年龄结构 | 第71-72页 |
3.6.4 生长曲线 | 第72-76页 |
3.7 花背蟾蜍 | 第76-83页 |
3.7.1 骨龄的确定 | 第77-78页 |
3.7.2 种群年龄结构与个体形态学指标量度 | 第78-79页 |
3.7.3 花背蟾蜍的年龄结构 | 第79页 |
3.7.5 生长曲线 | 第79-83页 |
3.8 宁陕齿突蟾 | 第83-90页 |
3.8.1 骨龄的确定 | 第84-85页 |
3.8.2 种群年龄结构与个体形态学指标量度 | 第85-86页 |
3.8.3 宁陕齿突蟾的年龄结构 | 第86页 |
3.8.4 生长曲线 | 第86-90页 |
3.9 中华蟾蜍 | 第90-96页 |
3.9.1 骨龄的确定 | 第91-92页 |
3.9.2 种群年龄结构与个体形态学指标量度 | 第92页 |
3.9.3 中华蟾蜍的年龄结构 | 第92-93页 |
3.9.4 生长曲线 | 第93-96页 |
3.10 华西蟾蜍 | 第96-103页 |
3.10.1 骨龄的确定 | 第97-98页 |
3.10.2 种群年龄结构与个体形态学指标量度 | 第98页 |
3.10.3 华西蟾蜍的年龄结构 | 第98-99页 |
3.10.5 生长曲线 | 第99-103页 |
第4章 讨论 | 第103-109页 |
4.1 世代时间和最大寿命 | 第103-105页 |
4.2 年龄与身体各结构大小的关系 | 第105-107页 |
4.3 雌雄二型性 | 第107-10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