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风力发电系统概述 | 第12-14页 |
1.3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HIL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4-16页 |
1.3.1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HIL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HIL仿真系统的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HIL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8-26页 |
2.1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HIL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8-19页 |
2.1.1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HIL仿真系统的功能要求 | 第18页 |
2.1.2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HIL仿真系统的总体架构 | 第18-19页 |
2.2 OP5000型实时仿真器介绍 | 第19-20页 |
2.3 变流器控制器的硬件总体设计 | 第20-21页 |
2.4 变流器控制器的软件总体设计 | 第21-22页 |
2.5 变流器控制器主控芯片选型 | 第22-25页 |
2.6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26-33页 |
3.1 风力机数学模型 | 第26-29页 |
3.1.1 风速模型 | 第26-27页 |
3.1.2 风力机特性及数学模型 | 第27-29页 |
3.2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9-32页 |
3.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9-31页 |
3.2.2 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31-32页 |
3.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33-56页 |
4.1 机侧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 第33-36页 |
4.1.1 风力发电系统MPPT控制方法 | 第33-34页 |
4.1.2 机侧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 第34-36页 |
4.2 网侧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 第36-41页 |
4.2.1 网侧变换器的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4.2.2 网侧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 第38-41页 |
4.3 电压型变换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控制技术 | 第41-47页 |
4.3.1 电压型变换器的控制原理 | 第41-44页 |
4.3.2 参考矢量所在扇区的判断 | 第44-45页 |
4.3.3 扇区内相邻两矢量作用时间的分配 | 第45页 |
4.3.4 空间电压矢量切换点的确定 | 第45-47页 |
4.4 锁相环控制方法 | 第47-48页 |
4.5 无电压跌落故障下仿真实验波形 | 第48-52页 |
4.6 电压跌落故障下仿真实验波形 | 第52-54页 |
4.7 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HIL仿真系统软硬件设计 | 第56-70页 |
5.1 变流器控制器硬件设计 | 第56-60页 |
5.1.1 接口电路 | 第56-57页 |
5.1.2 电源转换电路 | 第57-58页 |
5.1.3 交流电流采样电路的设计 | 第58页 |
5.1.4 交流电压采样电路的设计 | 第58-59页 |
5.1.5 过流过压复位电路的设计 | 第59页 |
5.1.6 电流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59-60页 |
5.1.7 PWM输出电路的设计 | 第60页 |
5.2 软件设计 | 第60-69页 |
5.2.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第60-62页 |
5.2.2 系统分布式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62-65页 |
5.2.3 控制器软件设计 | 第65-69页 |
5.3 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HIL仿真系统仿真分析 | 第70-75页 |
6.1 仿真方法及仿真参数设置 | 第70页 |
6.2 并网实验及分析 | 第70-71页 |
6.3 零电压穿越实验及分析 | 第71-74页 |
6.4 小结 | 第74-7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
附录B (硬件系统实物图) | 第84-85页 |
附录C (部分源程序) | 第85-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