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基于图像增强的雾天图像清晰化算法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基于物理模型的雾天图像清晰化算法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海雾图像清晰化算法现状 | 第16页 |
1.3 海雾图像清晰化技术难点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7-20页 |
第2章 雾天图像的形成与特征 | 第20-26页 |
2.1 雾的形成和分类 | 第20-21页 |
2.2 雾天图像的基本特征 | 第21-25页 |
2.2.1 陆地雾天图像的特征 | 第21-24页 |
2.2.2 海雾图像的特征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图像增强的海雾图像清晰化算法 | 第26-47页 |
3.1 基于直方图均衡的图像清晰化算法 | 第26-31页 |
3.1.1 全局直方图均衡化算法 | 第26-27页 |
3.1.2 局部直方图均衡化算法 | 第27-28页 |
3.1.3 限制对比度直方图均衡化算法 | 第28-29页 |
3.1.4 直方图均衡化算法在海雾图像清晰化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3.2 基于Retinex理论的图像清晰化算法 | 第31-36页 |
3.2.1 单尺度Retinex | 第32-33页 |
3.2.2 多尺度Retinex | 第33-34页 |
3.2.3 带色彩恢复的多尺度Retinex | 第34-35页 |
3.2.4 Retinex算法在海雾图像清晰化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3.3 基于改进Retinex理论的海雾图像清晰化算法 | 第36-46页 |
3.3.1 颜色空间转换 | 第37-38页 |
3.3.2 照射分量估计 | 第38-41页 |
3.3.3 反射分量求取 | 第41-42页 |
3.3.4 灰度变换增强 | 第42-43页 |
3.3.5 色彩恢复和补偿 | 第43-44页 |
3.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基于图像复原的海雾图像清晰化算法 | 第47-76页 |
4.1 大气散射模型 | 第47-50页 |
4.1.1 入射光衰减模型 | 第47-48页 |
4.1.2 大气光成像模型 | 第48-49页 |
4.1.3 单散射大气模型 | 第49-50页 |
4.2 基于暗通道先验的雾天图像清晰化算法 | 第50-59页 |
4.2.1 暗通道先验理论 | 第50-51页 |
4.2.2 暗通道先验去雾算法 | 第51-57页 |
4.2.3 暗通道先验算法在海雾图像清晰化处理中的应用 | 第57-59页 |
4.3 基于天空区域分割的海雾图像清晰化算法 | 第59-63页 |
4.3.1 基于天空区域分割的应用全局大气光估计 | 第60-62页 |
4.3.2 透射率估计 | 第62页 |
4.3.3 海雾图像复原 | 第62-63页 |
4.4 基于透射率融合的海雾图像清晰化算法 | 第63-75页 |
4.4.1 大气光估计 | 第64-65页 |
4.4.2 透射率初估计 | 第65-69页 |
4.4.3 透射率二次估计 | 第69-70页 |
4.4.4 透射率融合与优化 | 第70-71页 |
4.4.5 海雾图像复原 | 第71-72页 |
4.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海雾图像清晰化效果的客观评价 | 第76-86页 |
5.1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方法 | 第76-79页 |
5.1.1 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76-78页 |
5.1.2 半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78页 |
5.1.3 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78-79页 |
5.2 海雾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 | 第79-81页 |
5.2.1 亮度评价指标 | 第79-80页 |
5.2.2 对比度评价指标 | 第80页 |
5.2.3 平均梯度评价指标 | 第80-81页 |
5.2.4 光晕强度评价指标 | 第81页 |
5.2.5 其他经典评价指标 | 第81页 |
5.3 海雾图像去雾效果评价实验 | 第81-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