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25页 |
| 1.1 前言 | 第9-11页 |
| 1.2 国内外油气田钻井废水处理方法 | 第11-18页 |
| 1.2.1 物理方法 | 第11-12页 |
| 1.2.2 化学方法 | 第12-13页 |
| 1.2.3 生物方法 | 第13-18页 |
| 1.3 钻井废水处理工艺的基本原理 | 第18-22页 |
| 1.3.1 化学混凝法原理 | 第18-19页 |
| 1.3.2 芬顿氧化法原理 | 第19-20页 |
| 1.3.3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原理 | 第20-22页 |
| 1.4 现有工艺的不足 | 第22-23页 |
| 1.5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1.5.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1.5.2 主要内容 | 第23页 |
| 1.5.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1.6 创新点 | 第24-25页 |
| 2 化学混凝法预处理气田钻井废水 | 第25-32页 |
| 2.1 引言 | 第25页 |
| 2.2 实验器材 | 第25-27页 |
| 2.2.1 水样 | 第25页 |
| 2.2.2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 2.2.3 实验设备 | 第26-27页 |
| 2.3 水质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 2.4 实验步骤 | 第28页 |
| 2.4.1 最适混凝剂的筛选 | 第28页 |
| 2.4.2 初始p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28页 |
| 2.4.3 初始温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28页 |
| 2.4.4 混凝沉降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28页 |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 2.5.1 最适混凝剂的筛选结果 | 第28-29页 |
| 2.5.2 废水初始pH对PFS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 2.5.3 废水初始温度对PFS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 2.5.4 混凝沉降时间对PFS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31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3 常规芬顿氧化处理油气田钻井废水 | 第32-39页 |
| 3.1 引言 | 第32页 |
| 3.2 实验器材 | 第32页 |
| 3.2.1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 3.2.2 实验设备 | 第32页 |
| 3.3 实验步骤 | 第32-33页 |
| 3.3.1 H_2O_2投加量理论值计算 | 第32-33页 |
| 3.3.2 FeSO_4和H_2O_2不同投加量对残留COD浓度的影响 | 第33页 |
| 3.3.3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 第33页 |
| 3.4 结果和讨论 | 第33-38页 |
| 3.4.1 FeSO_4和H_2O_2不同投加量对残留COD浓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4.2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4-37页 |
| 3.4.3 芬顿反应后出水部分水质 | 第37-3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 SBR工艺深度处理油气田钻井废水 | 第39-55页 |
| 4.1 引言 | 第39页 |
| 4.2 实验器材 | 第39-40页 |
| 4.2.1 水样 | 第39页 |
| 4.2.2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 4.2.3 实验设备 | 第40页 |
| 4.3 实验装置设计与搭建 | 第40-42页 |
| 4.4 实验步骤 | 第42-44页 |
| 4.4.1 活性污泥驯化与培养 | 第42-43页 |
| 4.4.2 曝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基质消耗动力学研究 | 第43页 |
| 4.4.3 SBR反应器运行稳定性实验 | 第43-44页 |
| 4.4.4 次氯酸钠投加量对SBR工艺出水的影响 | 第44页 |
| 4.4.5 联合处理工艺出水与钻井废水原液水质比较 | 第44页 |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4-53页 |
| 4.5.1 活性污泥驯化与培养结果 | 第44-46页 |
| 4.5.2 曝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基质消耗动力学研究 | 第46-50页 |
| 4.5.3 SBR反应器运行稳定性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 4.5.4 次氯酸钠投加量对SBR工艺出水COD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 4.5.5 联合处理工艺出水水质与钻井废水原水质比较 | 第52-5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5 结论及后续工作建议 | 第55-57页 |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发明的专利 | 第63页 |